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首《女拖拉机手之歌》吗?我还依然记得,那是在1972年初由蒙城知青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
资料图
那一年,县知青办从下面抽调了一批知青,组织了文艺宣传小分队。这批年轻人好生了得,写词、谱曲、伴奏、道具、布景,全都自己来,创作了一整台节目,有小歌剧《女会计》、合唱《淮北平原我的第二故乡》、男声二重唱《真像一对亲兄弟》、情景小话剧《田野小河边》,还有诗朗诵、对口词等等,这首《女拖拉机手之歌》就是其中的一个女声独唱节目。小分队到各公社巡回演出,唱这首歌的张宁,就是当时淮北平原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从那以后,这首歌就随着张宁那甜美的歌声流传开来了。
1969年,才16岁的张宁,在上山下乡的滚滚大潮中,来到了地处淮北平原的蒙城。翌年春天,她接到通知,赴县农机站受训,学开拖拉机。那年月,开拖拉机都是男人的活,在她之前,还从来没有女孩子开过拖拉机,更何况是从大上海来的女学生。凭着聪慧和坚韧,张宁很快拿到了驾驶执照,成为了“淮北平原第一个女拖拉机手”。这个称谓曾经是多么的光荣和灿烂,然而,生活中更多面临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艰辛。一年四季,不论寒冬酷暑,都是日晒雨淋,少不得餐风露宿,干着男人的活,还要经受女人特有的种种困窘和无奈,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一次,张宁拉着一车生猪去淮南。过了淮河上坡时,拖拉机突然熄火溜坡,身后就是波涛滚滚的淮河,眼看拖拉机直朝后退,旁边的人都大叫:“快跳车!”可张宁想的是,跳了车自己安全了,猪却要被淹死。绝不能让集体财产受损失!关键时刻,张宁果断拉下手闸,用低档位起步,慢慢将拖拉机拉到了安全地段,避免了一场车毁猪亡的事故。还有一次,张宁下拖拉机转身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大卡车撞倒,腿部骨折,送到医院上石膏,住了几个月。
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张宁成长起来。1971年“七一”前夕,她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她刚满十八岁。张宁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她的事迹传遍各知青点,成为了大家崇拜、学习的榜样。后来,蒙城县又培养了一批女拖拉机手,有上海知青陶小萍、葛莹、胡曼平、江桂芬,还有蚌埠知青王金枝等。她们驾驶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间、大路上,成为辽阔淮北平原的一道亮丽风景。
1973年春,中央新闻摄制组来我县拍摄反映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纪录片,第一组镜头就是拍女拖拉机手。只见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几个女知青开着“丰收55型”大拖拉机,她们青春的脸庞映着蓝天、红日、白云、绿树,真是美极了!
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将近4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女知青,现如今已不再年轻,身姿也不再挺拔,但她们的事迹已载入蒙城发展的史册,“女拖拉机手”的歌声也会永远传唱。在庆祝“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我们交大女教师唱了这首《女拖拉机手之歌》。时光流逝,当时的歌谱已无从查找;词作者老项,人们已记不起他的名字;谱曲赵鸿生,远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一时半会又联系不上。我们凭着记忆,写出了谱子和第一段歌词,后面的两段,则依靠大家群策群力,你一句我一句拼凑出来。作品原是女声独唱,江西知青朱高亭帮我们改写成二声部的女生小合唱,又经集体改编,最后成了演出时的版本。我们觉得单是唱会显得单薄,于是由屈一东(贵州知青)伴舞,使节目大为增色。大幕拉开,只见她开着拖拉机上场,穿着工装裤,扎着两个小辫,脖子上系着白毛巾,活脱脱一位当年女拖拉机手!稍感遗憾的是,若演出前能由主持人将节目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则掌声定会更加热烈,更加响亮。
已经保留了这么多年的歌曲,可想是多么的韵味悠长啊!《女拖拉机手之歌》陪伴着走过那知青年代,永远都无法忘记!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