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是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种植技术,也称作水稻“一种双收”。湖北省具有天然种植再生稻的资源禀赋和种植习惯,发展再生稻意义重大。
湖北机械化生产破再生稻制约难题
一是有利于增加优质稻谷总产。湖北省再生稻生产区域生态条件好,全省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光、热条件均适合再生稻生产。若大力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湖北再生稻面积可望明显扩大。按全省大面积平均单产头季650公斤、再生季250公斤计算,增产效果明显。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再生稻生产只需要一季的种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双季稻节本省工。同时稻米品质好、食味佳,深受消费者欢迎,产销缺口很大。目前部分再生稻生产地区,依托再生稻米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稻谷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粗略估算,再生稻比中稻模式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比双季稻增加600元以上。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我省水稻种植模式包括双季稻(早稻连作晚稻)、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即再生稻)等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较,再生稻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农药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按全年每生产1000公斤稻谷所消耗的农药和肥料用量以及能耗进行比较,再生稻比其他生产模式显著降低。扩大再生稻可利于减少滥用农药和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再生稻虽然具有这么多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显著特点,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北再生稻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状态,2015年也仅有140万亩。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传统的再生稻生产头季稻收割时不适于机收,需要人工撩穗收割,集中脱粒。这种模式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阻碍了再生稻的扩大推广。二是再生稻生产机械化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技术不配套。三是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且再生力强的品种不多。四是粮食补贴政策不配套,再生稻的生产模式农民只获得一季水稻生产的补贴。 针对存在的问题,湖北省积极探索机械化收割蓄留再生稻,并在头季和再生稻生产全过程使用机械操作。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示范效果,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省农机局将着重在政策支撑、技术指导、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和机具选型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步伐。一是着力在强化政策支持上下功夫。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所需农机具将全面纳入补贴目录,应补尽补,普惠补贴,优先结算,不作限制;对新研发机具开辟“绿色通道”,快试验,快鉴定,快归档,加速其推广应用进程,并对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给予必要的项目支持,并突出合作社主体,体现激励先进的导向。二是着力在强化技术研究指导上下功夫。全省已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专家组,其中水稻专家组要突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这个重点和难点。整合农业科研、管理、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建立农机专家与农艺专家的联合团队,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团队,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联合建立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科学制定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三是着力在强化规模化生产上下功夫。我省再生稻适宜区主要是两大产区:第一,江汉平原生态适宜区,该区域共约15个县市区,以荆州市和天门、潜江、仙桃为主,再生稻面积潜力约250万亩;第二,鄂东、鄂东南生态适宜区,该区域共约23县市,以黄冈、咸宁、黄石、武汉、孝感为主,再生稻面积潜力约300万亩。在适宜区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快土地流转和集并整理,解决机械化作业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为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打开空间,为适宜再生稻生产使用的农机具专项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驱动力。四是着力在强化标准化种植上下功夫。大力推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管理、统一机收的标准化生产。建立种植密度、株行距、首季收割时间、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还田的长度等相关技术参数和作业质量标准。同时,科学选择最佳收割路径。加强机手标准化操作的培训,提高机手作业水平。五是着力在强化机具选型、推进机艺融合上下功夫。各地农机部门将积极为种植大户、合作社搞好技术服务,为农户选择适宜的育秧方式与播种设备,选择合适的耕整机与作业方式,选择合适的机械插秧与田间机管配套模式,选择合适的收获机与收获方式,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田间管理机械,合理配置各环节机械,形成适合我省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集成模式。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我省再生稻生产机械化将得到加快推进,再生稻种植面积将逐步得到恢复,再生稻产业将实现稳步发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