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季!据农业部消息,当前,全国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
这已经是夏粮的第十三个丰收年,而今年的丰收与以往相比,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和内涵。这既是在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背景下取得的生产之丰收,更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在粮食“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深化发展中取得的改革之丰收。
从相对重视产量,到追求“产量、品质、生态”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技术更新,到种、水、肥、药、机等协同创新;从埋头只管种地,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跟着市场需求生产。今年“三夏”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成效,不仅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了局面,探索了路径,也提振了我们“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信心,更为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稳粮增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号一:结构调整瞄向市场短板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体现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关键就是要做好小麦品种的调整和品质的改善,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小麦在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主要是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面包、饼干、蛋糕等糕点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样是面食,做馒头需要的是中筋小麦,做面包需要强筋小麦,做饼干蛋糕则需要弱筋小麦。我国生产的小麦主要是中筋小麦,部分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进口来调剂。
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小麦调结构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中间”,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小麦结构调整势头向好、成效显现。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强筋小麦面积比重达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23.5%,一批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被广泛推广。
生产上的调整只是开端,由此带来小麦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等,更进一步推进了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已成为该县品牌产业,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围绕小麦产业链发展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山东省梁山县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创造的“三产融入一产、服务二产”的优质小麦产业化模式,解决了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市场。小麦市场的改革信号,从夏粮生产中强烈地释放出来,更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产业的发展。
信号二:绿色技术模式支撑高产高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是内涵。今年的金色麦浪渗透着浓浓绿意。
纵观十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情况,“十二连增”让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粗放经营、大水大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等现象较为突出,既浪费农业资源,污染环境,抬高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区别于过去“唯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技术模式,分析今年各地夏粮生产的特点,“成本”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凸显。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时的“五节”技术得到普遍利用,集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生产工序为一体的播种机以及集成收割、秸秆打捆为一体的新式收割机让耕种收机械越来越省工高效,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推广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小麦病虫害防控的效率。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正是这些绿色技术模式支撑着夏粮高产高效的实现。
绿色技术模式不仅能“降成本”,还能“提单产”“提产能”。一面是藏粮于技“提单产”。山东省齐河县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78.6公斤,最高单产788.9公斤,再次创造全国大面积小麦单产新纪录。支撑齐河纪录的正是“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一面是藏粮于地“提产能”。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大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深刻,正逐步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颍上县60万亩“稻茬麦”摆脱涝渍困扰,土地平整机械作业效率提高、土壤墒情更好控制,用种、用肥、用水量下降,每亩增产在100公斤以上。
透过夏粮生产,我们看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当前,我们应当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这既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
信号三:新型经营主体改革担纲地位凸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明显地发挥出改革生力军的作用,这是今年夏粮生产呈现出的一大趋势。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习惯等进行一系列改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具备一定实力,有一定种植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主要担纲者。夏粮生产中的节水、节药、节肥,“一喷三防”,信息化等先进生产技术,也需要新型经营主体来承载,而且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节本增效收益,通过具备一定种植规模的经营主体才更容易显现。
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陈堡村三兴家庭农场农场主范海宝为例,他经营管理的3300亩小麦,通过精量播种、测墒补灌、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措施,实现了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本的效果。对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大量投入,一家一户很难实现,而且对于普通农户而言,三五亩地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效益增加,对他们而言吸引力有限,而对于经营成百上千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单位成本微小的降低都会令生产总成本显著下降。这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性更高,发挥生力军作用更明显的原因所在。
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带动生产关系做出相适应的调整,生产关系又能反作用于生产力。今年夏粮生产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互动,鲜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一观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矛盾。未来,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
信号四: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显现
去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定为1元/斤,比前年降低0.11-0.13元/斤,使不少玉米种植户收入下滑。由此引发疑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不会给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关注、农民关心的重大问题。
今年夏粮生产的实践证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要改得到位,就能促进农民增收。
以小麦为例,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河南省新乡市、山东省梁山县等多地调整小麦品种结构,推广种植优质强弱筋小麦,他们今年的夏粮不仅供不应求、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要比普通小麦每斤高出0.1-0.2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充分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总体大而不强,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只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才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格局。所以,调结构、转方式、降成本、提品质、促融合,这些改革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提升农业竞争力,释放农业生产力。只要改革到位,必然会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
当然,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利益调整,会有阵痛,但无论怎么改、怎么调,都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大前提和核心目标,这个底线不能突破。也只有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更顺利地推进。从改革趋势来看,粮食作物收储政策仍在进一步完善,但今年“三夏”小麦依然延续了去年的最低收购价格,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超强厄尔尼诺影响,4月中下旬江淮地区雨水偏多、赤霉病多发,对小麦品质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加之部分产区收割小麦存在晾晒难、霉变率高等问题,“卖粮难”在部分地区确实存在,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信号五:粮食生产能力逆境中巩固提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任何时代都颠扑不破的真理。抓粮食生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重中之重。
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背景:一是我国粮食产量持续高位运行,粮食产量去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但各生产要素约束趋紧;二是库存高企、供需不匹配,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了,我们是否要压缩粮食产能?
面对这样的疑问,一个原则和一个底线必须要讲清楚。一个原则就是在“十二连增”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国不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一个底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压缩粮食产能,无论怎么改,都不能把粮食产能改弱了。
这就是说,我们既不追求粮食生产总量的继续连年增加,同时也丝毫不能放松粮食产能的巩固提高,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把巩固和提高粮食产能作为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粮食产量可能随市场规律、气候条件变化等影响而有所波动,但必须要控制在合理区间内,绝不能出现大幅度下滑;同时,粮食产能必须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确保急用之时供得上。
从今年夏粮生产的实践来看,我国粮食产能在面临不利自然条件和病虫害多发的环境下,在逆境中实现了基本稳定,获得了丰收。我国今年夏粮种植面积为4.14亿亩,其中冬小麦面积3.39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在秋冬种期间,由于天气原因,部分小麦播种推迟,今年1-3月出现多次强降温天气,造成分蘖成穗率低;4月中下旬江淮地区雨水偏多,赤霉病发病率提高。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地主动实施防灾减灾,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有效保证了夏粮的丰收。这也证明我国夏粮产能经受住了不利因素的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巩固提升。
夏粮丰收归仓,改革蹄疾步稳。今年夏粮生产又交上一份漂亮答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