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山东省胶州市的“三夏”工作已经进入扫尾阶段,记者乘车行驶在胶州市乡间的道路上,放眼望去,两旁的小麦均已收获完毕,并且完成了夏粮播种;当地农机合作社里的各类农机具也已开启“休假模式”;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们都回归家乡,准备享受一段忙碌过后的闲暇时光……对于农民来说,“三夏”已经是老生常谈,然而,在今年胶州的“三夏”农业生产中,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我们依旧能够捕捉到一些值得关注的事。
高产农机合作社——
粮食要高产还得靠科学
与往年相比,今夏厄尔尼诺现象偏重,全国呈现南涝北旱的态势。作为北方的山东地区,粮食生产也受到了干旱的影响。“从冬小麦返青以来,有效降水就很少。”说起今年的气候条件,胶州高产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杜高谷说。众所周知,小麦是对水要求很高的作物,一旦水跟不上,其正常生长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大幅度减产。但是,干旱似乎对高产合作社种植的小麦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今年合作社种植的500亩小麦,亩产均达到1300斤,托管的3000亩土地上小麦亩产也达到了1100斤以上。”说起今年的产量,杜高谷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
说起粮食高产的原因,杜高谷总结起来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农机与农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说:“培养土地就像培养孩子一样,只有为土地付出了相应的劳动,土地才能用连年增值回报我们。”近几年,该合作社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这些院校将水肥一体化、小麦施种密度等试验搬到了合作社的田地里,建立了“田间学校”。也正是这些实验让杜高谷认识到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施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合作社的田地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最早我们种地的时候,为了提高产量,每亩地施200斤肥,后来听了专家的讲解,才知道,施肥并不是粮食高产的最有效方式。种田想要高产、高效还是要将农机与农艺结合在一起。后来,我们每亩地只施肥80斤,产量还比原来高。现在合作社土地亩产要想达到1000斤麦子根本不用施肥。”杜高谷介绍。
科学种田是该合作社在今年“三夏”突破干旱“重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合作社获得高产也离不开理事长杜高谷的未雨绸缪。从2009年开始,每到农闲的时候,他便组织人员在合作社田地里打井,即便天气并不干旱,他仍旧这么做。这些井在今年终于派上了用场。“2010年的时候,合作社有300亩土地,那时候想土地多了,就害怕麦收的时候连雨天,于是就买了烘干机。为了提高植保作业效率,今夏合作社又引进了两台植保无人机,喷药又快效果又好,有效防止了干旱可能引起的虫害。”杜高谷说。
鸿飞农机合作社——
夏粮抢种还需农机帮
走进胶州市李庄镇鸿飞农机合作社的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今夏刚刚收获回来的小麦。金灿灿的小麦铺满了整个合作社的晒场,合作社理事长杨胜全站在丰收的小麦中间,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说起今年“三夏”,杨胜全表示,即便今年气候干旱,但是合作社种植的5000亩小麦的产量依旧与往年相当,这主要归功于机械化作业。据了解,该合作社粮食生产从耕整地、播种、植保到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效率。
今年“三夏”山东少雨,所以不用担心小麦受潮发霉。但是,有利则有弊,好天气有利于夏收,但是,“好天气”却不一定有利于夏种。“地里墒情不足,玉米没法下种。虽然,前两天下了一场雨,但是雨量有限,也只够我们抢种了五分之一的土地。”杨胜全说。农时耽误不起,杨胜全没有选择坐在家里等老天下雨。这个时候,合作社购置的自动化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这几天,合作社采用自动化喷灌对剩余没有播种的土地连夜进行浇灌,浇完一部分播种一部分,终于将玉米播种完毕。
据了解,鸿飞农机合作社一直以来都实行规模化经营,创社以来,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完善了水利和电力设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合作社5000亩良田免受旱灾影响。“三夏”中天气的不利因素方能彰显农机的巨大作用。据了解,在胶州市的农机化发展中,该合作社一直是新式农机的使用者和推广者,一次次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让杨胜全更加笃信农机化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力量。
秀臣农机合作社——
老跨区也求新变化
在胶州市秀臣农机合作社大厅里,该合作社的五位刚刚参加完跨区作业的机手正坐在一起聊今年“三夏”的事情。“今年跨区作业合作社一共出了6台车,从5月26日出发,6月16号回来。去了河南信阳、驻马店、周口等好几个地方。”柳邦飞说。他是一名从业20多年的老机手,目前,拥有两台小麦收割机,几乎每年“三夏”他都会参加跨区作业,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在安徽、河南等地都有固定的客户,麦子成熟了,他们只要打个电话,我们就会过去。但是,今年那边一直下雨,跨区作业不好干。”柳邦飞说。“可不是,今年比往年干的活都少了一些,差不多每台车能干700—800亩吧。”坐在柳邦飞旁边的苑美涛说,“每个机手净赚将近2万元,比往年还是少了一些。”今年“三夏”气候反常,致使跨区作业也受到一定冲击。
特殊的气候让今年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们作业面积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是机手作业面积减少的唯一原因。“这两年,各地小麦收割机数量比过去多了,很多找我们作业的都是原来服务过的老客户,新客户增加很少。以前跨区是走一路收一路,现在不行了。”作为一名老机手,柳邦飞真切地感受到这几年跨区作业的变化。即便如此,机手们并没有对农机跨区作业感到失望,他们也都在积极地寻找新的突破,“现在老百姓种地都讲求效率了,机手为农户服务也得跟上节奏。我们现在小麦收割机喂入量多为3—4公斤的,下一步我们打算更换大喂入量收割机。”该合作社理事长李秀臣表示,“我们也将在合作社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做好农机手培训工作,让跨区服务更到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