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热词排行榜中,“互联网+”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一个。身在传统产业中的人们都在努力设想着,自己的产业实现“互联网+”之后,会产生怎样颠覆性的变化。“三农”领域的人们也不例外。
农业可谓是传统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当“互联网+”的时代日益靠近,这样的产业也注定会改变。事实上,有些变化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地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农村电商,就是这种变化的代表。
有数据显示,仅到2013年,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从县域发出的包裹就达14亿件,注册地在农村(含县城)的网店超过200万家。截至2014年底,国内已经出现211个淘宝村,涵盖网店7万家。而且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东部地区。2014年上半年,网店交易额同比增速最快的25个县,19个来自西部。
表面看,是网店、淘宝村数量增长呈现爆发之势,其背后则是更为深刻的变化。曾经饱受销路之苦的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距离不再遥远,曾经就业无门的乡村青年有了创业就业的新平台,曾经缺乏后劲的农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径,曾经活力不足的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增长点。基于此,一些地方已经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三农”“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选。
“互联网+”之于“三农”的未来,的确值得期待。但“互联网+‘三农’”不该只是局限于农村电商。互联网来到中国,经历了从工具到渠道、从基础设施再到互联网经济体几个阶段,如今的“互联网+”更是意味着无限可能。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奔向现代化征途上一次后发制胜的绝佳契机。也有人说,给现代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是下一个风口。如果这样,只把“互联网+”局限于农村电商,这种“野心”是否有点小了?
虽然,城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孤岛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互联网在弥合城乡差距、倒逼“三农”改革方面已显现一定的功力。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让曾经困难重重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的可能。互联网+农民,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等造就出一批“新农人”,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农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谁来种地”的问题似乎看到了可能的解决方式。互联网+农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配套的公共服务模式,硬件改变乡村传统面貌,软件改变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的改变进入新时代。
前段时间,笔者遇到一位种粮大户,他流转的1万多亩地里运用了“大田农业物联网”技术,一个人可以控制3000亩地的浇灌,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但如今成为了现实。就像这位种粮大户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样,“互联网+”的时代,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值得期待。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