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资讯 业界动态 产业分析 企业动态 新品上市 导购测评 农机文化 人物访谈 企业专栏 各地农机
农机购 农机资讯

追记著名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一生牵挂在麦田

07-14
字体大小:

4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山东省泰安市殡仪馆,山东农业大学师生、科技教育界人士以及各地农民代表等500多人,自发前来向我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老先生的遗体告别,其中有于振文院士和王振林、封超年、郭文善等小麦专家,他们是余老在学校带出来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山东滕州、平原等市县的农民,他们则是余老在田间带出来的学生。

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jpg

“一生致力于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和普及。这项老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推广的技术,先后成为了6个省份的小麦主推栽培技术,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惠及3亿多亩麦田,累计增产小麦260多亿斤。因此,老先生堪称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一个县的农民自发为他“授勋”,遍布天下的弟子主动为他“立传”,90多岁仍坚持带病到地头查看……一生牵挂麦田的老先生走了,留下的是3亿多亩麦田丰收的希冀。

科研攻关:从亩产200公斤到800公斤

余松烈,浙江省宁波慈溪人,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艺系,1949年9月到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自此踏上小麦科研之路。

余老与麦田打了67年交道,最牵挂的事情永远在麦田。他的女儿余亚勉介绍,2014年,病重的余老时常神志不清,但他一清醒就吵着要下地看麦子,兴奋地睡不好觉。“我就只好嘱咐来看他的朋友和学生,不要提小麦的事儿。”余亚勉说。

1974年秋播,余松烈来到当时的滕县史村,指导小麦管理上实行“六改”,包括改品种、降播量、适时早播、改耧播为机播等内容。这些是余松烈冬小麦精播高产理论的雏形。第二年夏收,史村820亩小麦平均亩产457.5公斤。而当时,山东小麦平均亩产不到180公斤。

余松烈在滕县5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小麦精播高产试验,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1978年,余松烈的“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余松烈开始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至1989年,山东各地累计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示范田2126万亩,累计增产9.61亿公斤,节省小麦种子8000万公斤。

余老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介绍,在这段时间,余松烈总结并提出了小麦亩产栽培发展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再高产的三个阶段理论,并针对三个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办法。特别是研制出了小麦精量播种机,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余松烈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开始在全国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1992年,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定为“八五”“九五”期间农业重点推广项目,成为黄淮海6省冬小麦高产栽培主推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后,80多岁高龄的余松烈已不再主持科研项目,但他研究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发现,由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过去的小麦精播机作业时拥草拥土,已经不能适应精播高产要求。他就和自己的学生、山农大教授董庆裕一起,经过5年反复试验,研制出小麦宽幅精播机,总结出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

董庆裕介绍,该技术2006年开始推广,普遍增产幅度接近10%,目前已在黄淮海6省得到大面积应用。2009年,该技术在滕州创造了我国冬麦区亩产最高纪录。

2010年以来,余松烈把小麦高产攻关田的目标定为亩产800公斤。2014年,农业部在招远市组织小麦高产攻关实打,应用了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3.14亩麦田平均亩产达到817公斤,再次刷新山东省冬小麦亩产纪录,了却了老先生的心愿。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农机购官方微信二维码

相关报道

追记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申纪兰

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天,距离她1951年在平顺西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已经69个年头。  69年里,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小康的朴实理念,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奋斗者之歌;  69年里,她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劳动。

[详情]
有“田参谋”,好技术沉下地头 有“田参谋”,好技术沉下地头

张中东(右一)在朔州市稻畦村田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五月耕种季,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开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他奔走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让科学知识更接地气,为农民生产提供科技护航。

[详情]
郭营:雷沃服务队员中的培训讲师 郭营:雷沃服务队员中的培训讲师

“你们谁知道这个集线盒上的每个接口是干什么用的吗?”“这个是控制大灯的,这个是控制喇叭的……”在雷沃农业装备营销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培训基地,一群服务人员围在一台水稻机周边,大家正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而站在中间的就是今天的服务培训讲师郭营。

[详情]
“藏粮于技”:让水稻种植更轻简高效 “藏粮于技”:让水稻种植更轻简高效

“我的微信名叫‘开直播机的老头儿’,水稻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是我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是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领域的泰斗。5月20日,罗院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一线地头。

[详情]
凝聚新时代“三农”工作强大合力 ——访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

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全国政协组建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这是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和“三农”工作的有力加强。两年多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