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项知识产权,拥有4项发明授权,国家级政府采购中中标率高达8成,并参与制定了国内行业标准——这是珠海一家创立不足10年的公司,交出的成绩单。珠海羽人飞行器公司,如今已经与格力等公司一起,入选广东省首批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他们研发的农用无人机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珠海羽人:“不忘初心 方能成就事业”
缘起 做中国的农用无人机
对于珠海羽人公司董事长陈博而言,与农用无人机结缘,纯属一次巧合。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闲聊中得知: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无人机已经在植物保护领域广泛运用,而中国却依然使用传统的人工喷洒。 当时国内的现状是,农村打药90%用的是背式喷壶,效率低下,对人体有危害。与此同时,采用大型通用飞机喷洒农药,不仅成本高,其大规模喷洒农药,不能精准喷洒,把牲畜家禽毒死,还会造成次生危害。 “外国人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陈博说,从2008年开始,他就留意国内外研发和运用无人机的情况。当时的状况是,日本公司拒绝向中国出口农用无人机。与此同时,当时中国的农业无人机行业还处在空白状态,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研发 第一代无人机诞生 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如何打出一片天地?陈博只能通过行内朋友、网络资料和各种展会来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他从香港购买进一批航模和零部件,自己改装、放大、研究、更新。通过各地采购材料集成的第一代无人机“水牛”诞生,并在行业内一炮而红。 然而,陈博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以此为起点,继续跟踪“水牛”的使用情况。他发现,“水牛”的电池性能不够好,导致无人机飞行速度很慢,电机过热,损坏刚体。再者,包括“水牛”在内的单旋翼飞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果要有一定的载药量,螺旋桨就要做得很大,但这样造成的下体气流,会造成作物的倒伏,这对水田作物是不允许的。 “我们发现,第一代农用无人机,是典型的‘四难一高’,很难持续发展。”陈博说,所谓“四难一高”,就是使用难、培训难、维护难、售后服务难以及成本高。 突破 自创了多旋翼无人机 2012年末,陈博等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多旋翼机上。相对于单旋翼飞机,陈博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单旋翼飞机原来一个巨人,可以搬一定重量的东西,现在我们采用多旋翼,就相当于若干个普通人代替它搬这个东西。理论上,巨人很难找,普通人很多。 有了方向,公司的研发团队开始发力。约1年时间,羽人第一台多旋翼无人机问世。这个过程在公司技术总监刘家广看来也是颇为艰辛。其中,飞机的动力问题,成了最大的拦路石。 “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动力,这一难关的突破,全由自己想象,自己设计。”刘家广说,在这个方面,研发团队投入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有的时候,一天甚至可以试验几十次,直到得出的数据令人满意为止。 攻坚 在试错中越挫越勇 解决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电池、电机和螺旋桨之间最佳的配比,配比中会有诸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又会有不同的结果。在这无限的可能性之中,运用排除法找出最佳配比,对研发者的耐心和定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整个过程,不仅需要一次一次的选择,更需要大量的计算。每搭配一次,刘家广就需要对电池、电机和螺旋桨三者所达到的拉力进行计算,然后加上电机自身重量和结构重量,再计算,看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这大量的计算,错一步,就可能错过最佳配比,今天找不到最佳配比,明天就接着找,循环往复,日复一日。 那段时间,研发团队一天工作18个小时,早晨起来开始实验,除了吃饭基本都在工作,晚上10点左右才结束工作,第二天起来则继续实验。最终研发出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农用无人机。 心得“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 在羽人公司看来,农用无人机的研发,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它还要与市场等外部环境密切联系,才能开花结果。 “我们的飞机是一直在与市场接轨的情况下研发的,研发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刘家广说,作为公司的技术人员,经常出差是家常便饭,定期回访客户,了解无人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改进无人机,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产品。“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 羽人公司市场部经理杨波说,也正因为慢工出细活,不急功近利地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产品,才使羽人公司逐步占领了国内市场,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就像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介入农业领域就做无人机,这么多年的坚持,不忘初心,方能成就今天的事业”。杨波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