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资讯 业界动态 产业分析 企业动态 新品上市 导购测评 农机文化 人物访谈 企业专栏 各地农机
农机购 农机资讯

机器来种地,农民去干啥?

04-22
字体大小:

这里是我国首批使用“东方红”牌拖拉机的乡镇之一,这里基本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这里用50多年的时光一次次见证着我国机械化的新变革……这里是吉林省榆树市的弓棚镇,以机械化程度高而著称。机械化不光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和效益,也让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

机器来种地,农民去干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春耕时节走进弓棚镇,感受着农机化给“三农”带来的新变化。


1万多户农民 1万多台机器

“这是玉米全自动收割机,只要在地里一走,这边直接出来的就是玉米棒子。”弓棚镇长山村益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继山指着一个3米多高的“庞然大物”对记者说。

走进益民种植合作社,院子两侧各有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机库,库房里整齐停放着20多台农机,收割机、播种机、锄草机甚至包括玉米秸秆打包机……品类齐全、蔚为壮观。

弓棚镇镇长宋宪平介绍,截至目前,全镇有农户19500户,农机具保有量达11000多台套,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200余家,基本实现了全镇农业生产农机全覆盖。

弓棚镇作为一个农业机械化的典型乡镇,有着悠久的机械化历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使用“东方红”牌拖拉机的乡镇,1964年,吉林省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就落户在该镇长发村。

在长发村当了27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崔英骄傲地告诉记者:“长发村土地平整,面积大,特别适合开展机械化作业。因此,机械化起步早,在全国都有名,以前村里每天接待各地来参观学习的都数不过来。”

农机化普及使弓棚镇的农业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长发村历史上曾创下吉林省粮食单产新纪录。2018年,该镇粮食产量达到25万吨。


“铁牛”唱主角 农民换皮鞋

“铁牛”唱起了主角,农民被从田里解放出来。“过去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种庄田;现在多数农民脱下泥靴换皮鞋。”崔英说。

刘继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每家种地,需要四五个人干一个月。现在农民只需备好种子、化肥,一个农机驾驶员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将300多公顷地种完。全年从种到收只需辅助工人15人,比过去减少了100多人。”

农机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更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出外打工。在弓棚镇,看不到“零耕碎种”的“百衲衣”,而是一马平川、整齐划一的规整农田,正是大型机械“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从“零耕碎种”变为集约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种田水平都得到统一和提升。

宋宪平告诉记者,由于大量农民从田里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弓棚镇形成了粮食、畜牧、运输、棚膜、商贸流通五大支柱产业,城镇化水平在全市居于前列。

在位于弓棚镇十三号村的创业园区内,110栋果蔬大棚鳞次栉比,村民赵国忠正在大棚内给葡萄绑枝。2009年,赵国忠将自家6.5亩土地托管给村里的种粮大户,自己专心搞起棚膜经济。“土地托管后一年收益6000元,两栋大棚一年能挣10多万元。”他说。

目前,弓棚镇果蔬大棚已发展到12500栋,建成标准化蔬菜园区18个,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当地近万人就地就业。弓棚镇也被确定为“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

机械化拓宽了弓棚镇农民的致富渠道,农民的收入结构由单一的土地收入逐步变成“土地+养殖+务工”多元收入,凸显出“一变三”的效应。


种田高效了 理念变新了

弓棚镇胜明村农机大户李在伟于2009年成立了榆隆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10年间,他深刻体会到农机化的甜头。

“通过全程农机化作业,我们每公顷土地节约生产成本近1000元,每公顷玉米产量提高约1500斤。种田有如此高的效益,让我们觉得农业大有搞头,我们也乐于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理念。”李在伟说。

像李在伟一样,农机化的普及也打开了农民的视野。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开始吸收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发展的新事物、新趋势。

在弓棚镇水泉村的科铁公路旁,榆树市仁和机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一座高耸的烘干塔格外引人注目。43岁的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伟穿着时尚、年轻干练。“我以前只考虑怎么多打粮食,但农机化的普及给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农业。”

在陈庆伟看来,循环农业是合作社发展的大势所趋。仁和机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为依托,开始尝试种养殖结合的发展模式,以种植业拉动养殖业,以秸秆饲料代替牧草,利用养殖牲畜的粪便、沼渣及秸秆发酵有机肥,为黑土地改良建立有机种植基地。

“机械化和循环农业结合,让我们的农业发展大有奔头。”陈庆伟满怀期待地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农机购官方微信二维码

相关报道

预测轮式谷物收获机市场发展趋势 预测轮式谷物收获机市场发展趋势

 一、2020年上半年市场运行分析  1.总体运行情况  前几年,受自走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械大范围跨区作业冲击,叠加市场饱和度高,机手收益不佳、投资回收期延长、客户对新产品迭代更新的顾虑和观望等因素影响,导致市场自2015年的4.5万台规模。

[详情]
数字赋能兴乡村 数字赋能兴乡村

数字经济是当下新兴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数字三农”工作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高度重视。

[详情]
疫情下撂荒耕地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疫情下撂荒耕地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农村耕地撂荒的现实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笔者所在的江西省是粮食主产区,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正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行动,抢抓农时进行春播春种。

[详情]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夏收时节,记者在河南麦收现场采访发现,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紧盯市场需求规避风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详情]
粮食储备如何找准着力点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围绕粮食储备工作积极发表意见。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