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资讯 业界动态 产业分析 企业动态 新品上市 导购测评 农机文化 人物访谈 企业专栏 各地农机
农机购 农机资讯

当无人机飞过大田

04-08
字体大小:

图为河南省滑县焦虎镇双沟村田间,“飞手”陈尚飞在进行飞防作业。


又是一年春耕时,田野出现新变化:“新农具”、新技术落户,农民种田越来越轻松;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夯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绿色发展正成为主基调,农业迸发出新活力,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无人机、手机成了“新农具”,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局面

行走在河南滑县乡间,微风吹过,返青的麦苗绿浪翻滚,满眼的绿色心旷神怡。全县180万亩小麦,年产90万吨,产量连年全国第一,“中国小麦第一县”“豫北粮仓”的称号名不虚传。

中午刚过,白道口镇郝村种粮大户刘飞便来到田头,“约好了两点钟,该来了吧?”他跺着脚有点着急。

不一会儿工夫,植保小分队赶到,一番调试,“大家伙”终于登场了——无人机转动旋翼缓缓升起,一团雾雨随即喷出,在空中向前推进,田里的麦苗随气浪摇曳,尽情享受着“药浴”。

“以往种麦,打药是最头疼的事,雇人费工不说,还打不匀。”刘飞说着舒展眉头,“还是高科技好,无人机打药,能均匀喷到叶片和根部,一亩作业费才7元,省水70%、省药20%,里外算下来省了好几十块钱。”

农机化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同样种小麦,这位30多岁的新农民与父辈们不同,“我流转了80亩地,不靠机械化根本干不过来。”刘飞坦言,这些年他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从种到收,大机械撒着欢施展拳脚。

无人机是个技术活,要请专业的人来干。只见飞防手李成帅手握摇杆,左右开弓,灵活操纵航向,“飞行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到一米八,要注意风速、风向,保证打药效率,单机一天可作业400多亩,能顶40个人同时作业。”

市场有需求,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慧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飞说,公司像李成帅这样有资质的飞防手50多人,植保无人机有54架。最近两年,在滑县,无人机成为春管的“新农具”,数量突破了几百架。去年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5万多亩,估计再过两年,飞防面积能占到60%。

和许多农村一样,滑县也面临“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多是老人妇女,社会化服务如何对接一家一户?

“稳粮食是责任更是使命,必须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县里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家一户,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滴滴”,一条信息发到黄国兴手机上,“又来订单了,老店镇东马庄村,小麦浇水8亩,得抓紧安排。”这位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农民,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带头成立了合作社,组建机械服务队、农技指导站,凭着“硬实力”,成了县里农技服务平台的指定服务点。

“手机种地,如今成了滑县农民的新鲜事。”老黄说着,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演示,点开“小麦服务”菜单,耕种、浇地、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明码标价。农民选好项目一键下单,平台就将订单派送到服务点,照单作业。除了保姆式服务,还有更专业的指导。县里组织30位资深农技专家,指导小麦、玉米、花生等实用技术,农民有难题,能与专家点对点交流。

“‘农管家’相当于农民版的网上外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勇说,去年8月试点以来,非常受欢迎,接单100多个,今年准备在390个村推广。“发挥好‘新农具’作用,通过代耕代种、托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就能擦亮滑县优质小麦品牌。”


50万亩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智能、绿色农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离不开基础保障。在白马坡田间远眺,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其间点缀着“白格子”“黄扣子”“白色斑点”——这些是供电室、机井、出水口。“这是县里打造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50万亩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国凯说。

枣村乡西徐营村田头,63岁的袁社老人正在浇着返青水,“现在浇地轻松多了,一个人就能搞定!”只见袁大爷从兜里掏出一张卡,来到地头的供电室外面,朝机器上一刷,捣鼓了一下屏幕,选定机井编号,只听“滴”的一声,出水口汩汩清流,奔涌向干渴的麦田。

“以前浇水像打仗,一人看水,一人看渠,一人看电,邻里间常常闹纠纷。”袁大爷说,“刷卡浇地,家家一本明白账,用水少了,一亩地能省10块钱,产量却高了。”

“你瞧,这麦苗长得喜人!”袁大爷说着,弯腰拔了株麦苗,“分蘖七八个,次生根密密麻麻,足足有10多根,今年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韩国凯介绍,白马坡这带,以前地势低洼,一直是“望天收”的盐碱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粮田平均亩产提高200多斤。

建好良田,良法跟上。9个农技推广站和18个农情监测系统服务示范区,农业、水利、气象、电力合力,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主推技术在田野施展,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智能化绿色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现在种地更科学、更智能,农民省心省力,一亩还多挣出200多块。”袁大爷感叹道。

在白道口镇后赵湖村,一条巨大“银龙”正在麦田里画圈,3米多高的轮盘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喷头。“这个大家伙是今年新推广的时针式喷灌机,作为小麦主产区,连年丰收背后,也面临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发展高效节水、支撑粮仓可持续生产势在必行。”县水利局副局长韩晓伟说。

韩晓伟算了一笔账:根据测算,喷灌较大水漫灌节水20%—30%,项目区5000多亩耕地,年可节约用水47.2万立方米,年省工3.8万个,可省456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5%以上。“相当于下了一场小到中雨。”水滴像降雨一样湿润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还可以实施水肥一体化,减轻水肥流失和环境影响。


跟着市场种田,让大路货变抢手货,实现“粮仓”到“厨房”转变

生产方式变了,可种什么赚钱?采访了解到,许多滑县农民抬头看市场,主动调结构。

市场需求在变。河南利生面业公司总经理岳琪分析:饼粉、包子粉、面条粉等细分产品增幅明显,现在面粉企业越来越个性化。比如,拉面粉要求延伸性好,弹性弱,而烩面粉要延伸性适中,回弹好,不同产品对小麦要求不同。

专用面粉需要专用小麦。韩国凯说,滑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平均无霜期长达210天,是冬小麦优势区域。但适合强筋还是弱筋?专家把脉,滑县最适宜强筋型小麦。

“专用小麦,优质高产价位好。”黄国兴头脑很灵活,早早发现商机,种上了强筋麦。用上专用品种,引进技术、机械,同样的产量,一斤多卖1毛到2毛钱,60亩地多挣出1万多元。今年他又拿到1000亩的订单,带着60户农民一起种。

“全县小麦品种多达几十个,收购起来难区分。”岳琪说,他在国外考察发现,有的国家小麦只有六七个品种,科学布局种植区域,形成了独有品牌。“要突出特色,打出品牌,才有新的利润空间。”

产业链带动,利生面业订单数量达到7000多亩,去年加工了10多万吨小麦。“市场不愁,种粮有赚头,大户心里有底,才能舍得投入。”刘飞说,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不少小麦瞄准高端市场。“滑县小麦种植面积中,商品粮生产占六成,小麦种子繁育占四成。”河南滑丰种业董事长赵秀珍介绍,全县180万亩麦田里,有一半以上的种子来自滑丰。“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让农民做省心掌柜,我们做贴心伙计。”赵秀珍说,通过带动效益,由公司承担种植新品种的风险,同时解决农民从种到收的技术和服务问题,形成一站式粮食产业链,年产小麦种子和优质专用粮8000万公斤左右,带动农户增收9000多万元。

“粮食大县要变成粮食强县,必须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董良鸿说,县里加快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让“大路货”变为优质强筋“抢手货”,确保农民种得好、销路好、效益好。同时,加强粮食产业链建设,实现“粮仓”到“厨房”的蝶变。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农机购官方微信二维码

相关报道

预测轮式谷物收获机市场发展趋势 预测轮式谷物收获机市场发展趋势

 一、2020年上半年市场运行分析  1.总体运行情况  前几年,受自走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械大范围跨区作业冲击,叠加市场饱和度高,机手收益不佳、投资回收期延长、客户对新产品迭代更新的顾虑和观望等因素影响,导致市场自2015年的4.5万台规模。

[详情]
数字赋能兴乡村 数字赋能兴乡村

数字经济是当下新兴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数字三农”工作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高度重视。

[详情]
疫情下撂荒耕地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疫情下撂荒耕地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农村耕地撂荒的现实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笔者所在的江西省是粮食主产区,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正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行动,抢抓农时进行春播春种。

[详情]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夏收时节,记者在河南麦收现场采访发现,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紧盯市场需求规避风险,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详情]
粮食储备如何找准着力点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围绕粮食储备工作积极发表意见。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