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机新装备、新技术不仅在于理论上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其推广应用的水平。对农作物播种、施肥来说,从最传统的人工撒种、撒肥到耧播、耧施,再到机械化直接播种、施肥,每次变革都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再次彰显了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的非同凡响。尤其以高青县最具代表性,今年该县60万亩玉米全部实现了缓控释肥“种肥同播”,节本增效更加明显,农民群众拍手叫绝。
高青玉米“种肥同播”技术彰显农机非同凡响
当前正处于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能否丰产丰收,已可以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近日在高青县田间的一些情景令人颇感振奋。“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齐整整的,根扎得深,秸秆粗壮,叶子黑黝黝的。”高城镇大王村村民王笛一脸喜悦地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种肥同播’带来的变化!”据高青县农机部门介绍,今年,全县60万亩玉米全部应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直播技术,目前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业专家结合近年的技术推广成效,对今年种肥同播”节约成本进行了认真测算,对秋季玉米产量作了科学评估,认为如秋收前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60万亩玉米节本增效将达亿元以上。
好技术自有奥妙
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是一项新型机械化播种技术,是利用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将种子和化肥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操作模式,也是配方肥科学下地的有效形式。也就是说,玉米播种、间苗、追肥三道工序合为一次完成。玉米“种肥同播”的技术载体在于农机。记者在高青县民友农机专业合作社见到一款多功能玉米种肥同播单粒播种机,是高青县知农机械厂自行研制生产的,蓝色的料斗、绿色的大架、黄色的种盒、红色的楼腿、黑色的镇压轮,宛如一个设计精美的艺术品。“这款机械主要由肥料斗、肥料腿、种子箱、单粒排种器、合土器、镇压轮等六部分组成,播种距离是按照作物最合适的间距设计的,单粒播种,精量施肥,上种下肥,完美连接,使每一粒肥料与种子都能合理利用。”高青县知农机械厂业务经理李震简要介绍了其结构和操作原理,“作业前,先将种子腿和肥料腿的间距调整好,再调整好用肥量和种子的株距,由于采用的是新型单粒排种器,种子的株距可以任意调整,很好地控制植株密度。在拖拉机牵引下,由播种机镇压轮传动装置带动肥料斗和单粒排种器同时转动,实现种肥同播,也就是一次性作业将种子和缓控释肥同时播入土壤中。”记者被它的精密构造所吸引,深感设计巧妙、匠心独到。据农业专家介绍,缓控释肥技术是通过物理包膜进行控制,养分会随着玉米需肥的变化缓慢释放,而且肥料施在种子下面的土壤里,不容易挥发和被雨水冲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能有效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肥料,还能减少过度施肥造成的烧种和烧苗,除了播种精准外,这也是确保苗齐、苗匀、苗壮的重要因素。实验对比也表明,作物施用缓控释肥后,抗旱、抗涝、抗倒伏明显增强。以作物抗旱性增强为例,一是缓控释肥是深施覆土,由于作物根系具有趋肥性,肥料深施后根系就会往深处扎,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二是缓控释肥逐渐释放完毕后,外面的包膜则能吸收水分,形成一个“小水库”。另外,“种肥同播”节约了施肥量,农业生产更加生态环保,肥料也不易挥发、被雨水冲入沟渠或进入地水,减少了对空气、水资源及更大的面源污染。
好技术重在推广
良种、良肥需要良机做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完美结合、“良机 良肥 良法”科学配套,为玉米增产高产开创了新路径。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是今年高青县大力推广的一项机械化播种技术。县农机局局长赵晓波告诉记者,过去农民施肥都是靠老传统,人工撒施、浅施化肥,全凭经验,施肥量很难把握,往往撒肥不均,表层施肥流失大、肥效短。现在采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通过排肥盒槽转动速度和调整排肥出口大小来控排肥量,需要多少就调节到多少,非常精准高效,还能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