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包头九原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利用灌溉系统,在每棵植物下的胶管都有一个小孔,水顺着小孔流下。小水勤灌,灌水的周期短,准确控制灌水量,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实现了农业自动化管理,极大地节约了水源、人力、物力、财力。 “省时省力,还省人工,一万多亩的玉米田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播种,真是快。”农忙刚结束,村民们就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带来的变化交口称赞。
包头节水灌溉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2016年节水增效项目实施区,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和阿嘎如泰苏木的玉米播种开启了加速模式,而这一切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带来新变化 乌兰计8村村长李银亮介绍,村里人均土地并不多,也就三五亩地。往年在传统灌溉模式下,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他家种玉米,隔壁地里可能就种葵花。种子自己买,施肥各家施,销售也得自己想办法。 “以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李银亮介绍,村里今年启动建设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传统的大水漫灌将变成高效的节水灌溉。“原先也有不少想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农民,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如今,那些农民又看到了希望。”李银亮说。 据了解,九原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利用灌溉系统,在每棵植物下的胶管都有一个小孔,水顺着小孔流下。小水勤灌,灌水的周期短,准确控制灌水量,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实现了农业自动化管理,极大地节约了水源、人力、物力、财力。 李银亮测算过,新的灌溉模式比原来要省三分之二的水,而且效率比以前高多了。“一般来说,明渠灌溉每小时能浇灌2亩地,100亩地需要两个人四天才能浇完。滴水灌溉每小时能浇灌4亩地,而且还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更重要的是这工程把原先各家的田埂打平了,为未来土地的流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增产增收增效作用明显 九原区水务局纪检书记告诉记者,2014年8月水利部决定将内蒙古列入西北、华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省区,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和阿嘎如泰苏木作为2016年度节水增效项目实施区,率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目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增产增收增效作用明显。以玉米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例,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与指导,由于水肥和温度条件明显改善,玉米成熟度好、品质高、含水量低,比传统耕种产量成倍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翻倍了。据测算,改造前玉米亩产为500公斤,改造后玉米平均亩产可提高312公斤,达到812公斤,玉米增产总量为312万公斤,按现行市场价格2.5元/公斤计算,玉米年新增产值780万元,按照水利分摊系数0.40计,玉米灌溉新增产值312万元。 助力农业产业化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全市节水灌溉面积154.8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3.19万亩。其中渠道衬砌81.68万亩,低压管道灌溉34.82万亩,喷灌12.39万亩,滴灌25.98万亩。 根据水土资源现状和灌溉用水水源情况,后山地区以全面改造为主,发展喷灌、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山前井灌区以改造为主,发展管灌、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山前黄灌区以全面改造为主,适度发展为辅,全面实施渠道衬砌节水灌溉。到“十三五”末,全市水浇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1.4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 市水务局水利水保科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多以大水漫灌、零星采购、独立耕种、分散施肥、个体销售为主,这种陈旧粗放的种植模式不仅浪费水,浪费化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在干旱的情况下还容易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彻底突破了这种旧模式,不仅省时省力省人工,关键还节约了水资源。”据介绍,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田地之间的田埂被打平,土地变得更宽敞平坦,这为未来土地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