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条来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消息吸引了农机业内眼球: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超级稻测产现场,袁隆平亲自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实割亩产832.1kg(干谷),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率领的专家组测产验收,打破双季早稻产量世界纪录。类似的消息,以往只在农艺圈刷屏,这次因为项目组采取“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技术+钵苗机插秧+机械化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迅速引起农机行业关注,成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作物高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业内人士分析,农作物高产丰产背后,彰显出农艺向农机主动靠拢的可喜现象,农机农艺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农艺“示好”农机的项目越来越多
仔细分析“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在其中的技术攻关模式中,“超级稻壮秧剂”大棚温室钵体培育壮秧、钵苗插秧机移栽、好气灌溉和机械化病虫害防统治尤其引人注目。
罗锡文表示,该技术攻关模式是一项良种、良法和良机相结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超高产高效模式,对于提高目前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水平和促进超级稻超高产、高品质和高效益具有显著的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农艺主动靠拢农机在超级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其他作物上也是硕果累累。今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育种专家董振生研究员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8年培育出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抗倒、抗病性强和适宜机械化收割等5大特点的“陕油28”新品种,成为陕西省审定的第一个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用油菜新品种。此外,专家团队在品种选育的同时,还开展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集品种、播种方式、草害控制、机械收获于一体的配套技术,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多点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3月,由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张福耀主持培育的“汾酒粱1号”酿造高粱新品种,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的审定。至此,该所已培育成功6个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酿造高粱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具有高淀粉、耐密植、抗病抗倒伏等特点,而且适宜机械化栽培,对彻底改变我国高粱传统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高粱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该所科研人员还针对生产实际,配套研发成功了高粱单粒播种机,实现了高粱单粒点播不间苗,农民再也不用因种植高粱费时费工犯愁了。
此外,在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等诸多农艺项目上,一批适应农机的农艺成果如雨后春笋,破壳而出,在今年呈现出“集中爆发”态势。
可喜的变化来自哪里?
随着农机农艺融合的不断推进,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项目攻关的时候,农艺专家考虑适应农机的情形越来越明显了;企业考察的时候,农机专家讨论产品,农艺专家在旁边频频点头。农机专业会议召开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农艺专家在会上侃侃而谈;农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时候,农机作业往往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之前农艺对农机不屑甚至鄙视的情形在悄然变化,而且向农机“示好”的砝码越来越重?时代变化和现实之需是关键因素。过去,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机处于起步阶段,农机处于从属地位。随着我国对农机化的逐步重视,尤其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机总量增加,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两者矛盾逐渐显现并相互协调。农业发展到今天,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土地流转、农机作业的高效率、农机对人工替代性和稳产增产等,在无数农艺师心里激起阵阵波澜,尤其是很多项目没有机械化就无法开展更是形成“倒逼”,不得不把农艺适应农机、农机农艺融合贯穿于农业生产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中。
如此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就是:农艺项目在实施中更多考虑能否适合农机的要求大面积推广,能否进行机械化作业,而不只是强调“高产、优质”的理论概念独自“作秀”。同时,农机的科研和使用更加注重与先进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进一步考虑到种子、农药、化肥和植保等与农机的匹配。
同时,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高度重视也是催生变化的重要诱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在今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创新育种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规划》处处体现出需要种植业对农机的适应性,比如,要求大力推广适合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集成配套以机械收割等为主的糖料节本增效技术,加快选育推广生育期短、宜机收的油菜品种等。
农艺专家集体点赞农机
以往,受困于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我国的超级杂交水稻在种植、栽培到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无法最大程度发挥超级稻良种的效力,但随着机械化的切入,双季早稻产量创世界纪录,证明了农机农艺融合是丰产高产的最佳“利器”。
对此,作为“农艺大师”的袁隆平也情不自禁夸赞农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农业机械化,把机械化与超高产结合,是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期待进一步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助力高产丰收。”
在玉米育种领域,痴心育种半个世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玉米新品种12个,被誉为“人民的育种家”的玉米育种专家、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在荣获“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时动情地说:“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种质资源,构建现代化育种体系,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品种,就是要向机械化迈进,也就是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培育。”
“通过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等新品种选育,以品种转变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食用豆劳动力资源投入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多抗专用、宜机械化食用豆已在多地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如是表示。
老一辈的农艺大师通过几十年的沉淀,让农机农艺融合的理念根植于心。年轻的农艺人士也逐步意识到农艺适应农机的重要性。80后育种专家、荣获“2015中国种业风云榜年度育种家”的魏巍对此侃侃而谈:“2007年我提出机械化收获籽粒概念时,有反对声音,有质疑目光,但自己坚持了下来。七年坚持有了回报,我选育的玉米品种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籽粒,也在整个种子行业掀起了玉米机械化籽粒收的品种变革浪潮。”
事实证明,从重农艺轻农机的心理作祟,到农机农艺适应谁的观点争论,再到适应农机是农艺生命力的观念革新,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和变化,折射出农机在全农业产业链、农业体系及现代农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