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日前,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出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对在部分地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进行了安排。前期探索情况如何,今后试点应如何推进,记者采访了试点地区的农民和专家。
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
7月中旬,河北衡水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的玉米正处于拔节后期,病虫害轻,长势很好。“下了一场雨,玉米就长起来了。”村民石福林种了20亩地,往年种两茬粮食的他如今只种一茬,他因此领到了每亩500元的季节性休耕补贴。
石福林边查看苗情边告诉记者,原来收完小麦种玉米,现在只种玉米。小麦耗水大,生长期又降雨少,需要打井抽水灌溉,一季小麦要浇3次水,每次60立方米。以前种两茬的时候,他老感觉地力不够,就多用化肥。以前光种玉米就需要100斤化肥,现在减到了80斤。在他看来,季节性休耕能有效节水节肥。
下博村是季节性休耕试点村之一。全村350户人,耕地面积4000亩,去年和前年都实施了季节性休耕。今年,村民种植玉米2000亩,种了辣椒、杂粮2000亩,还与附近的几个养牛场签订了青贮玉米收购协议,收益稳定。
在河北,农业用水是社会总用水的大头,冬小麦灌溉又是农业用水的大头。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刘贵波告诉记者,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改为早播玉米一年一熟,实现一季(小麦)休耕、一季(玉米)雨养,这实际上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玉米雨热同期的优势,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同时,通过休耕小麦,使得土壤中的氮、磷、钾以及有机质含量提升。
河北省是资源型缺水省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衡水、沧州等地所处的黑龙港流域是最缺水地区,58个县大多数耕地是盐碱地,主要靠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由于多年严重超采,这里已形成7个漏斗区。2014年以来,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北在漏斗区的41个县开展了季节性休耕试点,努力探索耕地休耕制度。去年秋季休耕面积达到104万亩。
“通过前两年试点,季节性休耕取得了初步成效。”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说,一是节水。据对11个县73个休耕点调查,休耕期间减少灌水3.8次,亩节水 180立方米左右,104万亩休耕地累计节水3.24亿立方米。二是环保。休耕小麦后,每亩减少化肥使用26公斤、农药0.5公斤,减轻了化学投入品对土壤的污染。三是养地。休耕地与非休耕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降低,但速效磷含量提高0.3%,速效钾含量提高0.12%。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