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发现,从去年开始,陆续有很多玉米机企业在产品上加装智能手柄、高端显示器和豪华座椅等部件,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驾乘舒适性”,这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近几年玉米机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饱和度进一度提高,用户收益下降很快。比如内蒙地区,一台价值二十多万元的四行玉米机一年纯剩大约4-5万元,很多用户的收益水平都如此。在这种快速下降的收益情况下,用户何以消费智能手柄、高端显示器、豪华座椅?因为玉米机本身,是靠社会化服务来赚钱的工具,其经济性立足点即为投资回报率,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用户来说,在回报下降之时是难以接受因为高技术先进性、驾乘舒适性而导致投资(购机费用)提高的。毕竟,这些特性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收益。甚至可以说,投资提高,却不能提高用户收益,那么用户多付出的这部分购机费用即为冗余成本。这是目前许多农机产品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回想在2005-2010年,玉米机市场飞速发展之时,貌似没有哪一个品牌的产品像现在这样可靠、稳定,反而在市场需求逐步减弱之后,玉米机产品的行业平均水平逐步提高。同样,现在高度发达的小麦机产品,技术依然成熟,但市场需求基本靠存量更新的特征越发明显。在当年小麦机收跨区作业队南北征战、东西兼程之时,其产品质量也并不稳定,时出故障。以上这种现象,在农机行业普遍存在,笔者草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技术发展线稳步上升,而且态势较快;市场热度线在市场需求逐步下降的前提下在快速下滑。在S1区,这时属于蓝海竞争时期,市场的刚性需求旺盛,但产品技术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整体来说是质量参差不齐、性能时好时坏的农机满足了如火如荼的市场需求,很有可能还是产量售罄,形势一片大好。在S2区,这时属于红海竞争时期,市场的需求快速滑落,但产品的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导致了产品价格的抬高,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各厂家不惜以价格战开打,尤其在产品不具备差异性的前提下,价格战是唯一选择,这是一场不必要但不得不开始的战争。有的同志也说,在S2区域,厂家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驾乘舒适性来进一步竞争取胜,但问题是,这需要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用户群体需要完成从普通购机者向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性组织转变,用户群体进一步减少,服务性组织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够需求高可靠性、高技术含量、高价格的高端农机产品。很有可能,这个转变的过程很是漫长,不少企业将倒在价格战的血刃之下。
在K点竞争之时,企业可以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进行竞争,通过满足不同收益诉求的不同用户群体来实现企业获利。但在K点之后的红海竞争中,差异化战略已经不能致效。关键的破局之处在于颠覆性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来打破旧时代的格局束缚,重新取得市场份额。比如,目前竞争激烈、贴身肉搏的轮式小麦机产品,停留在切横流的技术路线上已有若干年头,红海竞争导致寡头效应明显,雷沃、中联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但问题在于产品本身的原地踏步。在2014年武汉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久保田的纵轴流轮式小麦机可谓是颠覆性创新之道,通过将单轴流嫁接轮式底盘,改换玉米机割台,实现小麦、玉米的联合收获,变跨区作业的行商为两季作业的坐贾,从赚取空间到运营时间,不可不谓颠覆性创新的标杆模式。
那么,问题在于K点之前的蓝海市场应该如何运筹帷帐。我们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具有相离性——技术进步,需求下降。在蓝海竞争时期,最为关键的,是要靠企业战略管理来解决技术与市场相离的问题,真正能够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产品线能够成梯次配置,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营利诉求的不同用户群体。战略的第一要务是解释,但更重要的作用是预测,验往知来、开物成务,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作为农机行业的战略研究者,应该具备深远的农机化思考,从世界范围内的农机化历史寻找坐标定位,同时对农业机械所服务于的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研究和剖析。比如,玉米籽粒收获机应该加快研发进度,玉米机企业要从目前的果穗收获机产品中脱离出来,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籽粒机的技术攻关,真正能够急流勇退,在红海竞争中另辟蹊径,重新确认企业的营利战略。
诚然,理论并非准则,也非公式。理论的功用不是教人怎么做,而是教人怎么想。理论只能提供概括的假设,而不提供固定的结论(钮先钟语)。关键之处,在于生活在当代史中的我们如何思考书写历史。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