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调减玉米,但不知道种什么,这事儿农业部咋看?玉米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大豆呢?粮改饲的效益会好吗?
▲ 2016年5月5日上午10时,农业部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等向媒体介绍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提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已经公布一个月了,当前正值北方春播的关键时期,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农民想调减玉米,但不知道应该改种什么,不知道农业部如何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今年对玉米收储制度作了改革,由过去的临时收储政策改变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过去为了保护农民,特别是种植玉米的农户的利益,托底收购,由国家来完成,这次是实行市场化收购,但同时为了保护玉米生产者的利益,给予必要的补贴。具体这项政策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玉米的价格充分体现市场形成机制,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我前面讲了,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农民在关心,现在很多市场主体,做粮食生意的一些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就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一个关键点,建立玉米生产者的补贴制度,以保持优势产区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基本稳定。在这次政策调整过程之中,在玉米市场发生变化的过程之中,既要保护好农民种植粮食、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导非优势区改种其他作物品种,比如说粮豆轮作,过去是茬茬种玉米、年年种玉米,影响了肥力,也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现在改种大豆,实行轮作。
提问:上周农业部刚刚公布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请问这一轮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哪些,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余欣荣:实施好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力争达到“两保、三稳、两协调”的目标。第一,要做到“两保”,即保口粮、保谷物。不能因为调整结构,影响谷物特别是口粮的安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第二,要突出“三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这是我们老百姓需要的日常供给。第三,做好“两协调”。做到蔬菜生产与需求的协调,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的协调。进一步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提问:现在玉米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农民会担心替代作物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路到底好不好,继续种玉米效益怎么样?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能会影响这些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农业部有什么措施和考虑?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这也是我们当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的情况看,当前玉米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表现为“三个担忧”:
一是担忧种植效益难保。大家知道,农民种什么看价格、算效益,什么效益好、挣钱多就种什么。前两年玉米价格好,农民就扩种玉米,东北等主产区调查,大体上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块钱。农民担心改种大豆之后,效益赶不上玉米,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要靠政策引导,对种豆的农民给予补助。
二是担忧替代作物产品市场难销。我们调减玉米,主要是改种大豆、杂粮杂豆、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等作物。大豆是市场化收购,杂粮杂豆市场波动也比较大,青贮玉米与饲草必须种养结合。如果这些产品多了,销售可能困难,价格也可能下来一些。这要靠市场引导,搞好产销衔接。
三是担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受影响。这些年,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收入预期会下降,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积极应对,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问: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粮改饲试点,据我们了解,去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展了试点,现在效果怎样?今后如何推进?
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实践证明,粮改饲试点实现了种养双赢的良好效果,既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给大家简要报告四组数据:第一,去年粮改饲计划种植150万亩,实际落实了286万亩,收储优质饲草料995万吨,超出了预期目标将近一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对粮改饲有积极性,对这项政策是拥护的。第二,试点地区的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3.5吨,每吨的收购均价410元钱,一亩地收入是1435元,比种植籽实玉米增收335元,这说明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第三,奶牛规模养殖场全面普及全株青贮玉米,成母牛平均单产达到了8吨,生产一吨牛奶节约饲料成本300块钱。乳蛋白等质量指标也有明显提高,肉牛饲喂全株青贮饲料每出栏一头节约饲料成本1000块钱,说明养殖效益提高了。
根据201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将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试点县从30个增加到100个。今年怎么推进呢?我们主要是指导地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归纳为“两个合理确定、两个持续加强”。两个合理确定,一是合理确定粮改饲的面积,坚持以养带种,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合理确定种植规模,确保生产的饲料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是合理确定粮改饲的品种,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科学选择种植品种。适合种青贮玉米就种青贮玉米,适合种苜蓿就种苜蓿,要选好品种。两个持续加强,一是持续加强饲草料生产的产业化,坚持以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补齐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短板。二是持续加强扶持资金的管理,也就是说要管好用好扶持资金。我们坚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确保用好扶持资金,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提问:刚才余部长谈到调减玉米重点是米改豆、粮改饲,马铃薯也是个替代作物,这个问题大家也都很关心,就是农业部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新的举措?
余欣荣: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食物消费升级,不仅吃饱、吃好,还要吃健康。马铃薯是世界公认的吃饱吃好吃健康的主粮食品,但是因为诸多原因,过去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这两年,通过各方面宣传,这个认知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马铃薯主食产品已经进入了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
我在这里报一个数字,光北京,每天有600多家超市在销售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种植马铃薯的农户也能感受到这两年的价格不错。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了马铃薯是一个健康的食品,由过去停留在副食的阶段开始进入到主粮和副食综合利用的阶段。现在中央财政也在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将其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
提问:今年玉米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减,原计划调减1000万亩,今年预计会超过这个面积,而且玉米以及它的替代品进口量在不断增加,这样有些人就担心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曾衍德: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这要从两方面看,从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主动调减玉米,减轻库存压力。从长期看,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和加工原料,是需求增量较多的品种,应该稳定发展。
我们认为,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一是玉米作为重要的谷物品种,是要保的。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鲜明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这表明,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是要必保的,玉米作为重要的谷物品种和能量饲料,也要保持稳定的自给水平,这是战略决定的。尽管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大于求,需要适当调减,但我们说,如果玉米生产出现大幅度下滑,一旦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会有许多政策手段,保持玉米生产稳定发展。
二是当前调减的是非优势区,影响有限。刚才余部长讲了,我们这一轮的调整是在巩固优势产区的同时,适当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我们叫“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产区,这一区域的调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是有贸易调控手段,能起到作用。根据入世承诺,我们对大豆进口未设配额限制,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关税3%。而玉米实行配额管理,配额总量720万吨,配额内关税是1%,配额外关税是65%。这些年,我国玉米每年实际进口量都在配额以内,主要是替代产品进口增加较多。此外,我们应该看到,世界大豆贸易量有1.17亿吨,高于我国大豆消费量,进口货源是充足的;而世界玉米贸易量只有1.2亿吨左右,仅占我国玉米消费量的60%左右。我们常说一句话,如果石油价格涨到一定水平以上,相当部分的玉米就会转化为燃料乙醇,玉米供应量就会减少。所以,大量进口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要看到,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可以讲,我们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信心的,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能够做到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