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蒋堂农民李光明,是开收割机帮人割稻子的,今年40岁的他,干收割机这行已经15年了。这两天天气晴朗,他开足马力忙着帮人收割,基本是从早上六七点忙到晚上七八点。最让他纠结的是,现在田里还有不少稻子没收割,今年的阴雨天气经常让他“望稻兴叹”,心里很想忙却只能闲着。
进入冬天,他还是会经常接到农户电话,催问他什么时候过去帮忙割稻。他也不能明确答复,因为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他也只能“靠天吃饭”,“好在再忙几天就割完了”。
今年雨水特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往年11月中旬稻子就割完了,从来没碰到今年这样的。”李光明说,都说秋收,可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冬收了,本来在家休息的日子,现在还得大冷天下地。今年秋收的大多数时候,他和稻农一样,也只能干着急,即使空着闲着也不能收割。“今年秋天雨水就特别多,难得睛一两天,阴雨则是连着几天,不仅人们生活不方便,很多种稻的农民也受影响。在白龙桥、蒋堂、汤溪一带,田里有整片整片的稻子仍未收割,有的已经干瘪、趴倒。”
上周六,在白龙桥镇上杨村的农田里,凑着难得的晴天,李光明早上7点就开着收割机下地割稻了。农户姜燕娟家有三亩稻田,天气不好一直没收,“就等着他的机器过来”。
当天天气是晴的,可地上田里却是湿漉漉的,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就陷。收割机也一样,会沉下去,一般的收割机根本没法干这活,不然只能在泥巴里打转。有些稻田地势低的,水积得多,李光明的机器开进去,像是到了斗牛场一样,还好这是大马力的,虽然收割起来慢了一点,但好歹能应付。当天上午,这三亩稻田收了一个小时,效率大打折扣,“平时一个小时能割六七亩”。
姜燕娟告诉记者,她家从来没这么晚割过稻子,去年农历九月十三,往年最晚农历十月初就忙完了,今年整整晚了一个半月。现在大多数种稻子的,都不用人工割稻,一则人手少,手工割稻太累,请人又慢又不合算,再则往年当地也有收割机能张罗,今年这种泥泞田这些机器都接不了,只有李光明的这台收割机可以。他这机器在浙江省也很少,性能挺强,什么田况基本都能对付。
记者看到,李光明这台收割机还真是很管用,在烂泥地里开起来还是很轻松的,只是掉头转弯时会稍慢一点。这台收割机是谷仓型的,边割边脱粒,在稻田里跑五六圈,能存900公斤稻子,然后停在一个地方卸粮。散户用蛇皮袋一个一个接好,要四五个人在边上帮手,相对要慢,要是大户则用拖拉机或货车直接拉,卸起来更快更方便。
姜燕娟家的三亩地割完,李光明当即开到其他农户家的稻田里,马不停蹄,难得天气好,没时间歇息。而在附近稻田里,好几户农户等着,一轮到他们马上开工,他们也想早点轮到,把这桩拖了很久的事情办妥。其实,边上稻田里就停着一辆小型收割机,但它无法应对泥泞打滑的情况,“只能放那看看”。
当天中午,李光明去农户家吃中饭,只用了二十来分钟,吃好马上又回田里,一路上还有电话打来,也有农户路上碰到,问他什么时候轮到他们。这天,他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打着照明收割,因为第二天又要下雨,注定无法干活。可是,这一天下来,也只收割了20多亩,很多田里水太多、太泥泞了。要是天气晴好、田况好,他这台机器可以收四五十亩,晚上加加班,可以收六七十亩。“从11月初回到金华,四十来天了,加起来只干了十来天活,全给这雨天搅黄了!”
“我应该是金华最早外出割稻的”
“今年宁波都没时间去,那边也有很多老客户,电话不停打来,可是我也没办法,只能谢绝。自己老家的稻子都来不及收啊。”李光明说,他的收割机开往全国各地,宁波还算近了,他跑过四川、重庆、湖北、东北、河北等地。
今年10月1日,李光明开着自己的小货车,拉着这台进口收割机,到吉林松原、河北唐山忙了一个月。那边天气很好,基本没下雨,这对他们是最好的,不用耽搁时间,天天都是收割的黄金时间,停一天就是损失。他雇了两个同村村民,同他前往东北干活。那边不像我们这边散户为主,一户两三亩,而是大多四五十亩,土地平整,正好一天可以做完。
李光明说,他就是喜欢这个,他一直都对农业机械化特别感兴趣,平时也爱钻研,一般的机器故障和日常保养,他都能自己解决。1984年,他父亲就从生产队买了一台二手柴油打稻机,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很多农村还是用脚踩的机器在打稻谷。可以说,机械化劳作我们家比很多人家都开始得早。”他记得,金华这边大约是1999年开始推广收割机的。他从金华打工回家路过白龙桥,看到路边有收割机在展销,不过卖得可不便宜。第二年,他跑杭州瓶窑买了一台二手机,国产的,3万多元,然后就在当地农村接活。蒋堂算是金华‘粮仓’,种稻的多,生意不错。“这些年,一有点钱就投到机器上去,差不多每一两年都要更新机器。”
2008年8月,李光明买了第一台进口收割机,并很大胆地拉着机器,千里迢迢前往四川夏收。当时,四川那边也没熟人跟他“通风报信”,那边情况怎么样,他就是觉得四川是天府之国、粮食大省,肯定会有商机,就这么着闯过去了。他说,就当过去探探路、看看情况,结果还好,到那边忙了个把月,净赚两万余元。之后,他又去过重庆、东北等地,有时候收割完了,当地农户想买他的收割机,他就折价卖掉,自己省得运回来,又可以进新机器。
李光明的母亲陈奶妹今年65岁,身板硬朗,最近也都在帮忙割稻。早些年,她一直跟着儿子外出闯荡。今年她没出去,她说自己年纪大了,这个活走南闯北很辛苦,但儿子喜欢,她们家人也都支持。不过,在金华她还是会跟着儿子,帮他打打下手;何况这是农忙活,一年就三四个月,收割3000亩左右稻田,平时他们还可以做点别的。
李光明说,他们当地五个人成立了一个收割机互助合作社,刚刚起步。他觉得农业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前景看好,农户也越来越接受,“毕竟高效省力,用过看过就会喜欢”。
他们还有一个收割机QQ群,全国各地的Q友都有。11月初,李光明从东北河北回来的路上,碰到两个江苏的同行,他们让他一起去江苏农村割稻子。李光明说要赶回浙江了,老家的乡亲父老正等着呢。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