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当前,正值“三夏”大忙时节,麦田里机声隆隆,全国夏粮一派丰收景象。
资料图
近日,河南省淮滨县小集村、樊围村2019年新建的6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迎来了丰收。今年夏粮两村平均亩产429公斤,比往年提高15%左右,和全县平均单产386.4公斤相比,增加了42.6公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6万公斤。
“农田标准高了,为今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司孝华告诉记者,过去这两个村由于地势低洼,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灌溉设施缺乏,土壤肥力低,粮食产量较低。去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藏粮于地”的重要抓手,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19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田2190万亩,这为今年夏粮丰收夯实了基础。
“望天田”变身“高产田”
“轰隆隆,轰隆隆……”6月10日,伴随着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轰鸣,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东姜村小麦收获面积已过2/3。据测算,今年东姜村一亩地小麦平均产量达到了1000斤,夏粮丰收在望!
“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东姜村党支部书记刘广运告诉记者,过去全村4000多亩耕地用土渠灌溉跑冒滴漏,田间无路或道路不通、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经过两年改造,如今变成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保肥保水、高产稳产的大亩田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
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让东姜村村民尝到了甜头,也从土地上看到了新希望。
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的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让中低产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持续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新一轮机构改革,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归并划入农业农村部门,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五牛下田”的分散管理局面,为进一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今年全国将要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带来“高效益”
“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药乱打、肥乱施,一轮灌水腿跑断。”这是很多地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由于种粮效益不高,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约了很多地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周家庄村,过去村里的地都是坑坑洼洼,路没法走,运输全靠驴驮。该村去年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坑坑洼洼的田块变得平整连片,田间也有了新修机耕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迎来了省时省力的机械化耕作方式。
“有了高标准农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据平鲁区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世泉介绍,预计9月底1.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可全部完工。届时,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200多万公斤,受益农户可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过去的田东一块西一块,往田里去的路像羊肠一样弯弯曲曲,开一辆小型拖拉机都难下田,一天打不到5亩地,打田人犹如一个泥人;现在完全不一样,机耕道变宽了,田也成块了,一辆大型拖拉机一天就能打上50亩,打田人打田上岸之后,衣服仍然干干净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东馆镇种粮大户李天生说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过去跑肥、跑水的低产田,如今变成了保肥、保水的“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多的不说,至少农忙季节不再累得腰酸背痛。”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种粮大户李小根掰着指头向记者细数,一是种田更轻松,水引到了田边上,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二是田更好种,经过改造的高标准农田不但节肥省药,一亩地至少可以多收100斤粮。
“藏粮于地”,这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题中之义。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的加快,生产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有效破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高科技”打造“升级版”
6月5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塔铺街道通郭村高标准农田内,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7人专家组,对“丰德存麦20号”千亩丰产方进行实打验收。
依照农业农村部小麦高产创建验收办法,“丰德存麦20号”小麦验收的实测平均亩产为855.2公斤,刷新了6月1日由河南省修武县创下的841.5公斤的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小麦亩产超过1700斤,这不仅得益于良种良法配套,更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内的无人机植保、机械化耕种等现代农业科技,让良田成为农业“黑科技”的“集散地”“试验田”。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打造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种粮大户邱守先对流转的2100亩小麦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超过了1300斤。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庄稼地越来越‘聪明’,我们农民‘偷懒’也能迎丰收。”站在麦地旁,邱守先笑眯了眼。在这片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里,不仅有一流的基础设施,还配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直升机等“硬核装备”。这里还建设了田间气象站1座、土壤墒情监测站1座、物联网监控设备20套,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着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农民反而成了“按一下按钮”“点两下手机”的“配角”。
5月初,受高温影响,麦田出现旱情,邱守先利用物联网,通过视频监控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排查干旱地块,在手机上操作自动化灌溉系统,没出家门一天就浇完了2100亩小麦。“过去雇人浇地,一人一天最多浇10亩地,一亩地光人工费都要七八十元,现在我动动手指头就能浇完所有地。”邱守先说。
作为当地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察、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这里变成了一片充满“智慧”的田野。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粮更轻松,国家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这片智慧农田是未来农业的方向。”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勇看到了希望。
如今,随着农田基础设施完善,高科技进驻的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让粮食生产更加高质、高效。为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提前分解下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商财政部提前下达第一批中央补助资金616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种粮主体更有底气。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