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近日记者在小麦主产区看到,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一派忙碌景象,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夏粮收获更加来之不易。在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一条条技术路线、一项项实用技术、一次次科学指导,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资料图
良种良法确保粮食稳产优质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林华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至少1200斤。”尽管今年驻马店地区在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长势十分喜人。
品种的核心是表现,“新麦26”属于强筋小麦品种,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4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超强筋小麦可代替进口小麦,目前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正是“新麦26”。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市场最欢迎优质小麦,‘新麦26’是我们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在新冠疫情暴发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粮丰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育种贡献巨大。2003年以来,小麦种植面积增长不到8%,单产增长了约43%,总产增长了54.7%,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达84%。”
育良种选良法,粮食增产有方向。山东大力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绿色节本增效的关键技术模式,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如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问题,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了“烟农1212”,并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安徽省遴选发布52项优质绿色高效主推技术,以县域为单元,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形成当地技术操作规范,遴选发布主推技术978项,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智慧麦作技术则让种粮更智能化。在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一台台依靠自主创新技术生产的北斗导航小麦无人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齐头并进,智能“吞”麦,精确“吐”粒。“今年小麦生产依靠智能农机,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既省成本、效果又好,亩均产量能达到1200斤。”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负责人黄礼庆说。
这项技术正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通过智能化农机装备,根据处方和田块的地理位置,精确投入种、肥、水、药等农艺措施,把高科技“智慧”集成到传统农机中,给田里的“铁疙瘩”装上“智慧大脑”。
持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稳步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粮仓越来越稳固。目前,全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节水高效推动农业更生态绿色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1000多斤。今年相当乐观,浇一水也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对种植的节水小麦非常满意。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然而,受资源与环境制约,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直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像衡4399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水资源匮乏是华北小麦生产主要限制因素,季节性干旱过去常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今年正在推广的石麦22、衡观4399,以及中麦、沧麦、邯麦、邢麦、临麦等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稳产等优良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与节水品种配套使用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连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据测算,今年我国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30%左右,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立方米。
肖世和介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黄淮海主产麦区布局,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着重解决小麦生产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的突出问题。在山东、河北等地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循环再利用,杜绝秸秆焚烧,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良性互动。
科技兴农让夏粮丰收有“底气”
今年疫情为小麦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云端”种地,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共同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生产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今年2月以来,为保证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指导不中断,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制作了70多个培训课件、短视频节目,在各类媒体播出,宣传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针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常见灾害,农业农村部门总结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更加成熟,心中更有底数。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从摸索技术路线到把实用技术付诸实施,农业科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付出了巨大心血。
技术变革提升小麦生产能力,带来农业新景观。新型缓释、控失、复合、专用肥料和一次性施肥技术减轻了麦田追肥作业的负担,防病治虫除草普遍采用机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作业。如今,以全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为核心,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提升小麦丰产能力和品质,为保障夏粮丰收织就了高效有力的科技支撑“网”。
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则为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山东组织开展“夺夏粮丰收百日攻坚行动”,动员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河南转变科技服务思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技术服务不掉线、技术培训不断档,充分发挥全省1031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作用,组织农技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
在农业科技专家的指导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智慧麦作,今年夏粮的丰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极端不利的条件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专家和技术员奋发有为,全力以赴,使各种增产增收技术实施到位,各种防灾减灾手段落实到底,全力为夏粮增产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涵盖了小麦、水稻、生猪、蔬菜等50个农产品,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已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直接依靠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下一步,将切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大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确保高产基础上的优质、绿色、环保,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