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公布了2019年度该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名单,两名获奖者中,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赫然在列,这也是近7年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农业科研专家。此前,致力于花生科研近40载的万书波,已经带领团队两次创造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2008年以来3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5日,记者参加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专题采访活动。“创纪录、拿奖项,并不是我所看重的,我更看重的是这几个数字:3项农业部主推技术、7项山东省主推技术、25项行业标准、49项地方标准……因为对我来说,农民丰收的笑脸,才是最高级的奖章。”万书波在接受专访时说。
始终为了农民增收,研发花生增产关键技术
61岁的莒南县板泉镇农民孟祥伟种花生三十多年,为了保障出苗率,始终坚持一个穴里至少种下两粒种子:“总有些种子不发芽,只播一粒,万一不出苗咋整?”
结果,两粒变成一粒,催生了世界最高产量:
——2014年,在万书波和县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孟祥伟第一次选择每穴只播一粒种子,并将播种穴距16厘米改为单粒精播穴距10厘米,当年实打验收,亩产达到752.6公斤,创造了当时的我国花生实收单产新纪录。
——随后的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山东省农科院在平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亩产达782.6公斤,再破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同时创造花生世界单产纪录。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山东,是我国花生种植面积第二大省,花生面积、总产分别占到全国的17%和19%。1982年,万书波参加工作时,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20公斤,是传统的“低产作物”。“要让种花生的农民丰产又丰收。”万书波悄然立志。
近40年来,万书波先后探索推广的以“冬闲换茬、翻转深耕、施用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和以“减氮增磷、增施钙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覆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等,先后带动山东花生亩产突破600公斤和700公斤两大台阶,并带领农民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过千斤的突破。
2010年以来推广的以单粒精播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创建出以单粒精播技术为关键核心,配套钙肥调控和“三防三促”技术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青岛平度、临沂莒南、烟台莱州、泰安宁阳、聊城冠县,以及新疆、湖南、吉林等多地进行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用种量节约20%以上,但产量增加超过8%。高产攻关田亩产迅速突破750公斤大关,当前正向800公斤发起冲击。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破解粮油争地矛盾
2014年起,曹县普连集镇李楼寨村种粮大户郭玉宝种地有了新办法:压缩玉米种植株行距,每4行玉米间再种3垄花生。“当年测产,亩产玉米1100多斤,花生300多斤。”郭玉宝说。
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增收花生,原理何在?万书波给出答案:花生是低矮作物,且是地下结果,与玉米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让玉米发挥边际效应,花生发挥固氮效应,有效解决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
山东是粮油生产和畜牧饲养大省,但从2000年以来,粮食和油料种植面积都呈减少趋势。“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就是科研攻关的导向。”万书波说,“研发玉米花生间作技术,就是着眼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突破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等矛盾,实现粮油均衡增产。”
从2010年起,经过连续多年试验,万书波主导推进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近成熟,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增产花生130公斤以上,且农机农艺初步实现了配套,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2015年被国务院列为转方式调结构技术措施之一,2017-2019年已连续3年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7年和2019年被山东列为主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近百万亩。
2015年起,万书波及其团队又以花生带状间作轮作为该技术模式的核心,开始寻找更多的“花生伴侣”,逐渐探索出花生棉花带状轮作、花生高粱带状轮作、花生谷子带状轮作、花生油葵带状轮作等栽培模式。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这几种栽培模式,都能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且普遍能够节氮1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增收20%以上。
从带领花生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到全力破解粮油争地矛盾,万书波及其团队始终瞄准科研领域内的“卡脖子”问题,站在花生科研的潮头。在他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4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7项国际与国家发明,均是瞄准国家关心、社会关注和农民关切的难点热点难题而生。
始终恪守科学家精神,倾尽所有只为大地丰收
莒南县是山东的花生产业强县,该县花生产业办主任杨佃卿已与万书波结识20多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后来当了领导,但搞科研还是原来那样子,遇到问题就爱较真,不解决不罢休。一到试验地就和农民聊得火热,乐在其中经常忘记时间。”
这正是万书波始终坚持的职业追求:“从参加工作起,老一辈的科学家就带着我们每天骑自行车下地,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了今天。既要进实验室,更要走进田间地头,心沉安静处,砥砺耕耘中,不为噪音所扰,不为利益所惑,倾尽所有只为大地丰收。”
近年来,万书波先后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花生分团团长等职务。同时,作为一名花生科研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带头人,万书波深知农业科研的诸多不易,了解从业者的所需所盼。近年来,他致力于团队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带领更多农科人才一路向前
“十五”以来,万书波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7人次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农业部杰出人才、泰山学者等称号,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25名,主持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11项,承建了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
万书波坦言:“近年来,山东农科院始终以总书记视察时作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实现了让农科人员‘想干事就有平台,肯努力就是主角’。今年以来,我院创新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出台了‘第一所长’、产业研究员、岗位聘任直通车等十项、政策。首批聘任的‘第一所长’,就包括18名院士、19名知名科学家。”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