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名片】
田晓村,浙江缙云人,1990年开始从事农机修理工作。喜欢钻研,自学成才,从基础工成长为一名具有农机维修专业技能的专家,见证了农村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深受当地农民朋友的信赖。
资料图
【匠心语录】
修农机也要多看书——田晓村
他是全国农机技术能手,也是2019年“浙江工匠”获得者。
10月7日,正值秋收时节,缙云多地中稻陆续成熟,进入收割期。这时,也是缙云县晓村修配部负责人田晓村最忙碌的时候。
在新建镇笕川村的农田见到田晓村时,身着橙色工作服的他,正手执银色扳手,一脸认真地蹲在一台小型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前细细查看。“是启动拉盘故障。”记者还未来得及细看这台农机的外观,田晓村已淡定地诊出了机器的“病因”。
近三十年来,田晓村每天和各种机械打交道,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手娴熟的修理技术。
机械梦,从童年起就生根发芽
如何当起农机修理工的?田晓村说:“小时候村里机械很少,我对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十分好奇,每天围着机器转。”
1973年出生的田晓村,是新碧街道下小溪村人,从小爱好研究机械设备。初中毕业后,田晓村便跟着当时是新碧农机员的父亲学修拖拉机,此后就爱上了农机修理。
那时,农机修理资质培训机会难得,田晓村想方设法参加。为学到更全面的农机修理知识,田晓村甚至自费到农机生产厂家学习农机构造。
1993年,田晓村办起新碧黄碧山头农机修理站,踏上追逐“农机梦”的第一步。
“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要去当地书店买农机修理的书。”田晓村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已购买几百本书籍,只为能透彻地了解农机修理知识。
好学专研的精神在田晓村心里扎根,也为他日后解决疑难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他深受农户信任的原因。
破疑难,他在茶机旁蹲了一天
2011年,缙云县开始引进全自动炒茶机。使用初期,茶农频频报修,维修人员到现场,机械又恢复正常。而且,加工出来的茶叶色泽不理想,厂家技术人员只凭茶农描述,无法找到问题根源。
“这可怎么办,接下来可是采茶高峰期。”大源镇夏弄村的茶农夏林急得焦头烂额,没办法,他拨通了田晓村的电话。
接到电话后,田晓村二话没说,带上工具箱,跳上小货车的驾驶座,就赶往70多公里外的夏弄村。凭着一股韧劲,他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蹲守在茶农家,几经周折和数次失败后,最终查找出原因。原来,茶机下料开关、进料控制等部件,会因电磁干扰和温度变化出现偶发性故障。这是导致茶叶品质下降的关键原因。“修完茶机时,天都黑了。解决炒茶机问题的那一刻,我真的有成就感。”回忆过去,田晓村内心满足。
当年,随着自动炒茶机关键技术问题的迎刃而解,其销售量呈井喷式上升。截至2018年底,全县自动炒茶机达3300多台,占茶机总量的一半以上。按每4台自动茶机比普通茶机每天节省1名工人,平均茶叶加工周期30天测算,每年可为全县节省人工成本400多万元。
教徒弟,从拧好每颗螺丝开始
从农田出来后,田晓村邀请记者到维修部转一转。一路小跑,记者走进一个大约500多平方米的矮房内,刚进门,就注意到大门一侧的墙上,有用粉笔手写的《收割机的操作》《秋耕农机具的维护》等内容。“每天往来修理部的顾客很多,我会针对不同季节写上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他说。
田晓村很注重农机后备力量的培养。“农具维修是一门技术活,现在最缺的是人才。”田晓村教导学员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首先要有兴趣,农具维修是枯燥的,但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要学会坚持。”
很多农机人员学历不高,于是,田晓村就从基本的拧螺丝开始教学。他还舍得花成本,让学徒带薪去厂家深造,还多次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为学徒和兼职维修员讲课。学徒们都很信赖和尊重他。
多年来,田晓村已带出专业农机维修人员13名,其中有4名徒弟自己创办农机维修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有3人从事农机经营服务。
据了解,他的农机修配部年检修各类农机具8300多台次,电话指导服务400余次;长年外聘兼职人员至少17名,年检修各类小型农机具2100多台次,成为缙云业务量最大的农机维修网点。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