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全国小麦大面积收割正在由南向北展开,以往这个时候,“麦客”都是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升级,近些年,这些“麦客”也面临着职业的转型。
资料图
其实,“麦客”转型并不是一件难事,当农业机械在各地普及,小麦机收服务也在不断升级。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业合作社开始为农户提供机收、秸秆处理、产后烘干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不仅给农民带去了方便,还让那些曾经的割麦能手,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农机能手。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和您聊一聊现在的新“麦客”。
张子雨:很多年前,到了夏收的时候,人们都会说起一个词,就是“麦客”。指的是那些帮人收麦子的人。在那个时候,“麦客”的主要特点是草帽和镰刀,他们随着麦子成熟的顺序,不停在各地奔波劳作。
从经济效益层面而言,“麦客”提供了收获时节充足的劳力,这种季节性的劳动也给“麦客”带来了额外收入,从这点来说,“麦客”的存在是农业逐步市场化的必经阶段。
最近这些年,人们再也没有听过“麦客”,不过这种业务还有,现在看到的是企业化运营的农机业务。
眼下,小麦大面积收获正在从南到北依次展开,管理部门预计,今年全国将投入64万台联合收割机参与小麦机收,机收率超过95%。
从之前“麦客”们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割麦子,到现在农机手开着收割机割麦子,劳动方式变了,但需求和供给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有农机手告诉记者,由于收割机数量增长很快,这两年收入出现了明显下滑。
相应的,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集体出面谈合同对接代替了个人单打独斗,这样大家的收入就有了保障。
农业生产的特定需求是基本不变的,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则随着技术和产业结构发展而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个人的创新尝试很重要,如果能走在别人前头,就可以明显提升自己的收入。从镰刀到收割机的转变,也要求运作模式上有相应的变化。当年“麦客”集体出门,可能只是铁路公路客运上有增加,现在收割机作业如果安排不好,不但耽误农活,而且农机的产出也会降低,所以要利用更加先进的组织形式、通讯方式对传统方式进行升级,不但可以组成合作社,合作社之间还可以形成更大的行业协会,及时互通消息,让人力物力发挥最大效能。
生产效率提升,要保证收入不能依靠打价格战,而是要延展产业链,比如收割机数量饱和,就考虑发展产后烘干等下游业务,以及围绕着收割机发展维修、租赁、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业。
为了让市场供给能稳定有序发展,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充分地引导,如果产业链和配套服务有短板,可以利用政策吸引创业者补齐短板;如果某地的机械富余,可以在各地之间互通有无,实现跨区域作业,最大程度地利用市场机制,把小麦顺利收割完。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