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结束,沈阳农业大学400多名工程学院大学生协助农业部开展“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度生产经营状况报送工作”的调研也进入收尾阶段。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合作社发展,沈阳农大还积极与各地农机部门对接,在山西、河南、湖南等省召开“全国示范合作社调研座谈会”,使农机部门、高校资源与合作社“趁热打铁”,总结交流各地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三位一体”联合“把脉”农机合作社未来出路。
“合作社发展,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种地主要还是靠村里农户的经验,而且现在都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在管理合作社,没有太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也接触不到或者掌握不了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河南信阳市河区大唐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森站在自己的田头无奈地说道,“而且,地形对我们种田影响很大,有些机器经常因为地形造成作业不便,效率低我们也没办法。”
“信息管理?没听过这种说法,平时电脑我们都不怎么用。”面对调研员关于互联网信息获取和管理等问题,湖南省茶陵县严塘海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海林诚实地回答,“我们社员大多是当地种田大户,说起种田经验那肯定是丰富得很,但说起新型技术什么的就不懂了。而且,合作社很少有年轻人,也就跟不上新技术的潮流了。这次的网上填报工作要不是你们大学生帮忙,我们还真没法弄。”
像李森和谭海林合作社面临的问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沈阳农大的大学生们通过实践调研,走进农村一线,深入了解合作社发展动向,协助组织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帮扶行动,认真帮合作社完成了在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农机直通车)的网上申报。在各地举办的座谈会上,学生们也把各省示范合作社情况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与当地农机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探讨。
“每个合作社的情况不一样,但说实话,我们理事长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主要靠理事会的商讨、推断。我们社现在走企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有自己的农机研究所,也有自主制造的秸秆处理机器,还有独创的农产品品牌。但现在关键问题还是缺少人才,也没有良好的宣传模式,也就没法吸引优秀人才入社。”在河南省合作社代表座谈会上,淮滨县阳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亚军道出了自己的困扰。
“学农爱农,励志兴农”
“通过调研发现,合作社普遍存在内部治理不规范、制度设计不完善的问题。虽然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数量越来越多,但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入股和正规的管理。从我对湖南省各地两年多调研结果中可知,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局进行了注册,并没有进行运营,其他省份也存在这种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只注册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6%,还有25%的合作社提供了没有实质作用的服务。”沈阳农业大学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班的吴锡鹏同学在座谈会上认真地做着总结汇报。
“还有很多合作社反映,当地存在强制入保现象。例如太平洋保险公司不保火灾,颗粒不收情况下每亩地赔偿400元,并且前年粮食受灾,专家评测受灾程度为60%多,但是保险公司到70%才赔偿,很难符合保险的预期。但因为必须‘划片入保’,合作社根本无法自主选择保险公司。”沈阳农大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班的杨涛涛如实把情况反映给了省农机局。“希望相关部门能多了解农户心声,定期召开群众大会,出台切实符合农户需求的政策,多走访,看效果。”
“高兴的是,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合作社可推广的经验。例如,有的合作社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作联社’,信息共享,利益均沾,优势互补;有的搞种养殖综合开发,产品多元化,已经拥有了自主品牌;还有的实施秸秆还田,进行双季稻集中育秧,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区,还与大学或科研结构合作,将最新技术付诸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宝贵经验做了详细记录,希望能在相似地区得到应用,推动落后地区合作社的发展。”15级交通运输专业的温鹏坤说道。
为了高质量完成合作社调研报告和研讨会汇报PPT,吴锡鹏这帮大学生们已经连续几天工作到深夜了,虽然有些许疲惫,但他们还是对总结工作充满了热情。“虽然我们只在合作社短暂地停留,但是理事长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不是言语所能描述清楚的。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斗志,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吴锡鹏说道。
“希望他们遇到和反映的问题可以早日解决,能够得到农业部门的帮助、支持和重视。我们也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学农爱农,励志兴农,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温鹏坤坚定地说。
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河南)调研座谈会现场
沈阳农大师生与理事长共度元宵节
沈阳农大学生们在积极准备调研总结报告
学生帮助农民填问卷
“鼓励高校人才投身基层,助力农业现代化”
“合作社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合作社既是生产主体,又是经营主体,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但不可否认,我国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还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规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和挑战。借此次调研机会,我们的大学生能投身农业农村,重点帮扶合作社搞好信息化建设,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农机部门也会在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工作,带动农村整体效益、提高农户收入,让农民感受到切切实实的转变。”河南省农机局副局长程双进在座谈会上说道。
湖南省农机局副局长龚昕也是学农机专业出身,对我国农机教育事业发展颇为关心。“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技术得不到跨越式突破。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好的合作社通常都有大学生进行管理,合作社经营非常规范,入社农户的积极性也很高。湖南在农业,特别是合作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同时也鼓励农业高校人才回来建设家乡。我们希望高校能更加务实地培养配适人才,安排大学生进入基层一线,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柴宇全程参与了此次合作社示范社调研工作,不知疲惫的他几乎跑遍了所有示范社。“跑了这么多合作社,真的感触颇多。作为教育机构,我们高校一定要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看着学生们积极到农村开展调研,到基层进行实习实践、志愿服务,更坚定了我们要完善在校大学生基层服务和基层实践体系的决心,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更要增强他们对国情、农情、民情的了解,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农爱农、创业兴农,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柴宇表示。
记者观察:农机合作社“大事”还需人才“大势”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为了让老百姓饭碗里更丰富、农民的腰包更鼓,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大事,更是大势。令人欣喜的是,从农村的田间地头,涌现出越来越多创建合作社的领头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耕作者,他们在耕耘祖国的天地,他们在丰满农业的人生。他们与入社农户们携手并进,共同摸索,在付出,也在收获。但现实中合作社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吸引高校人才、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潮流,成为理事长们心头的“刺”。
当前,制约我国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缺乏农机专业化人才。合作社成员基本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农业的“蛋糕”很大,但恰恰缺乏专业技能过硬的“切糕人”,基层更是求贤若渴。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农业大学协助农业部开展“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度生产经营状况报送工作”的调研,正是为高校学生与当地农机部门、合作社提供了很好的对接平台,让大学生可以投身农村一线实践,使农业人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中,形成独立于管理部门、农业企业之外的“第三股力量”,为农业献策、为农民创收,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调研工作是总结当前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过程,也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鼓励和引导高校人才服务基层,以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核心作用,健全和创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
近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农机合作社“大事”还需人才“大势”,农村基层管理、技术、服务都离不开人才。只有坚持基层建设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立足基层的良好环境,提供给他们实践和扎根基层的成熟机会,更好地使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确保人才资源“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陈斯)
链接: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变化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路径。
国外新型职业的农民培训的成功模式
(一)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东亚的农民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国家的立法之下,以政府为主导,以不同类型培训主体为引导,多目标、多方向和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日本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主要载体是农业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农业大专或中专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以培养“农业后继者”为目标,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推广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现代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知识;适应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方式不断更新的能力;有关农业合作化和社会化的知识。
韩国职业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培训,通过涉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主体上,由国家统筹规划,各培训部门分工指导、协同合作。以农协、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为主体,同时也吸收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培训。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
英国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一是形成了农民培训与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农民教育体系;二是注重培训质量,具有严格的评级考核制度;三是农民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农民通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具有从业资格的农业劳动者。
(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北美农民教育模式主要是指以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耕作为主要特点,构建完善的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其代表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
北美农民教育模式目前已经形成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三位一体的范式。北美农民教育模式除了具有东亚模式和西欧模式的共同优点如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培训法制化等之外,还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加快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议
如何加快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选择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能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而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主要有四点:
(一)大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培训机制。
(三)突出培育重点。
当前,要着重培育三种人才:
一是以家庭农场为生产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化经营人才;
二是以返乡农民工为创业代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管理能力,领办和创办农业生产化经营企业的新型职业人才;
三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区域经理人为服务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掌握一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技能的人才。
(四)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多年来,各级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已经形成体系,发挥了农民培训主体的作用。要在继续发挥农广校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远程教育的同时,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及农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展开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要根据农民职业教育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的特点,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体系,以合作社为依托,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资源共享构建群体优势,共同抵御市场经济风险,最终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实现农场对接、农超对接、农政对接,即农场和生产、收购厂家的直接接触,农产品和超市的直接接触,农民和政府的直接接触。(杨文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