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印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从文件要义来看,国家希望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和绿色环保。
从具体措施来看,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制度方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在结构方面,根据供需状况调整农产品收储政策;三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土地整治和农村高效生产设施建设与投入;四是在经营模式上,由传统分散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农业转型;五是在生产理念上,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置及土地保护。
发展理念的转变,必将带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也将带来金融服务与创新的新机遇。结合政策导向,从市场潜力看,除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外,三农领域还孕育着“互联网+土地”、“互联网+农批市场”、“互联网+农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四大蓝海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 “互联网+土地”市场
土地是农民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三农金融领域最大的金矿。据统计,我国农村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为100万亿元。但由于土地属性和政策不明,使得这笔巨大的资本一直沉睡。为了更好的盘活存量土地资源,2016年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关注“土地流转”。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涉农土地政策的利好频出,特别是对“三权分置”的予以确认,将带来庞大的市场新机遇。
具体来看,“互联网+土地”市场主要有三大金矿。一是传统的抵质押融资,即以农地产权作为合格抵押担保方式的融资。以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例,按照10年抵押期、亩均价值800元/年、50%的抵押率测算,1.26亿亩承包地经营权的抵押市场就将超过6000亿。二是产权交易服务。以农地承包权经营流转市场为例,已经流转的土地每年租金代付市场就达4200亿元。三是土地整治、储备和土地经营融资。以宅基地整治金融需求为例,按照1.26亿亩进入整治市场、整治成本每亩18万元、20%的项目自有资金计算,融资需求将高达18万亿元。
二、“互联网+农批”专业市场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的冲击下,国内大批服装类、五金类专业市场开始萎缩。但由于农产品非标属性,以及冷链、物流、仓储等一系列要素制约,电商交易在农产品交易额占比仅不到2%,专业市场模式仍是国内农产品交易的主导。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业批发市场由1142个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708个,成交额也从366.5亿元增长到2.26万亿元,平均单个市场年成交额由3.21亿元快速增长至13.24亿元,交易规模和金额不断扩大。
同时,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专业市场已开始逐渐由过去以摊位租金为主的简单服务模式,向提供专业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并为基于大数据开展网络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专业市场客户70%为个体户,30%为小企业。而产地经纪人90%有10-500万元季节性融资需求,销区经销商70%有50-200万元季节性融资需求。由于这类客户“无固定资产、无抵押物、无规范财务报表”,传统金融的授用信模式很难准入。但通过电子支付工具和平台嵌入,以商户进销存数据为基础,开展基于交易流水测算的季节性融资服务,为专业市场大户上下游提供“1+N”的网络产业链金融服务,以及对市场的仓储、物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均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互联网+农资”市场
作为农业耕种的基本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和化肥三大类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传统模式下,农资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厂商-省级分公司-县级经销商-乡镇/村代理点-客户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加价,如化肥从出厂到农民手中至少加价八成以上。
痛点就是商机。随着消费品下乡的如火如荼,农资下乡也风生水起。据统计,我国农资市场年消耗量约为2万亿元。各级农资电商平台通过在线订单和集约化配送减少环节降低价格,借助线上线下联动提供更高效直接的技术服务,并植入金融、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传统的农资生态正在被互联网重构和颠覆。如云农场建立了网上农资交易及科技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交易及测土配肥、农技服务、乡间物流、农产品定制化等多种增值服务。目前已建立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2万余家村级服务站,覆盖山东、河南等省的数百万种植农户。同时,利用云农场平台大数据的优势,其联合华夏银行(600015,股吧)为农场主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在线融资服务,满足传统农资赊销的季节性金融需求。此外,田田圈、农一网等一系列农资平台纷纷上线,并内引外联开展配套金融服务,深挖万亿级农资市场。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
相较于城市消费金融的发展,农村领域仍然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以及土地确权、“两权”抵押等政策红利的释放,使得农村消费金融呈现爆发之势。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条具体政策措施。1978-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8%,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也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但由于户籍制度等约束,近3亿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
据统计,在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的前提下,每将一个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需要平均花费2.5万元。未来3亿农民进城,将会在住宅、装修、汽车、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催生大量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围绕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代缴代付、支付结算、理财、拆迁补偿款管理等领域,也有大量的非信贷类业务需求。从农民资产来看,农村土地的确权,为农民消费金融提供了如土地和宅基地等抵押物。从农民收入及增长率看,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为消费注入强劲的动力。而农村网民群体的扩大、数据与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发展网络消费金融业务成为可能。
展望未来,伴随着一号文件的印发,在土地确权、农村人口市民化等政策红利推动下,“互联网+土地”、“互联网+农批市场”、“互联网+农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