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11月13日举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表示,据估算,我国2015年需要进口弥补缺口的粮食算数计算是0.3亿吨,但实际进口粮食1.3亿吨,超出1亿吨。李伟说,超量进口的结果使国内粮食库存快速增加,特别是国家脱市收购的玉米问题突出,库存积压与进口增长并存。中国完善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粮食库存积压与进口增长并存现象亟待打破
当前中国的粮食市场上各种食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新形势下继续提升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李伟表示,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是6.2亿吨,消费量约为6.5亿吨,需要进口弥补缺口的粮食算数计算是0.3亿吨。但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1.3亿吨,实际上从算数上和总供求量的平衡上超出了1亿吨,未直接变成人的消费,相当一部分进了仓库。之所以超量进口1亿吨,是因为我国需求的大豆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内玉米价格过高,高粱和大豆等玉米替代品受价差驱动大量进口。优质产品进来了,我国自产的很多产品,都进了仓库里。这反映的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消费者对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国内外市场融合和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步伐。
“从产品结构看,库存挤压与进口增长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李伟说,当前中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充裕,数据显示我国的粮食库存接近1.12亿斤,这是历史的最高水平。我国在粮食库存当中的周转粮食有4000到5000亿斤就足够了,但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外价格倒挂严重,导致部分产品库存过多,与部分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同时并存。
李伟认为,解决的办法是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去库存。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的形成,脱市收购价存在着保收入、保产量、保市场等多重政策目标,长期高于市场均衡价,难以与进口产品竞争,难以顺价销售出库,说到底这还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与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里边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笔提到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绝对性的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很大。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调整结构去库存的路径是加快调节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重点调节东北的能粮区,重点放在四五级温带,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纷杂灾害区等子粒玉米的种植。改善市场需要的大豆、马铃薯等薯类,把粮产变成 肉库、奶罐,加快消化粮食库存。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正逐步加快,但李伟看来,目前来看多数是农户之间的零星流转,小规模农户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现代化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刚刚起步。从经营主体结构看,规模经营占比亟待提高。对此,李伟认为解决的办法是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李伟认为,中国完善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进行部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保证能力,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所在。
本次峰会即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美国、澳大利亚、波兰、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农业部官员,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GFSI等主要国际多边组织负责人和国际著名农业跨国企业总裁以及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