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米、越南榴莲、澳洲鲜肉……如今,中国市场上进口农产品琳琅满目。与此同时,外国人的餐桌上也摆满来自中国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如此,中国农业还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来资金和科技,输出去投资和技术,在农产品贸易、对外投资合作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格局。
1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荷兰的樱桃西红柿、日本的水晶梨、澳大利亚的波尔山羊、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牛肉……越来越多的外国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从国外源源不断地引进,丰富着人们生活,也提升着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引进国外农业技术的步伐很早就迈开。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始引进和研发“禽流感防治技术”,几乎引进了国际上全部已知的135个毒株。研制成功的疫苗,对国内防控禽流感疫情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在仍在惠及中国和周边国家。由于提前立项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储备充足,其它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嫁接”国外先进农技的同时,中国不忘对他国施以援手。非洲多哥的卡拉地区,常年驻守着中国农业专家组,玉米专家李华安是其中一员。为防止玉米株倒伏,在植株长到1米左右时,李华安在田间挨个指导农户在玉米根部培土。“让农户懂得简单的技术操作就能保住劳动果实。”李华安说。经过培土的玉米株在暴风雨中没有倒伏,当地农民信服地竖起大拇指。
怎样播种、怎样栽培、怎样防病虫害,中国的农业专家们手把手教授田间技术。农民萨伊热情满满,“采用中国种植技术后产量提高很多,今年我还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长祝自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一直给予发展中国家各种援助。从索马里费诺力水利工程、坦桑尼亚姆巴拉利农场和鲁伏农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到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技术援助项目,中国践行‘授人以渔’的发展援助理念,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做出了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进行,中国已经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祝自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好、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农业资源、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各具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农业国际合作会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2布局全球优化开放格局
最近,中粮集团宣布,其旗下中粮国际有限公司将收购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Nidera)剩余49%股权,交易完成后,将全资拥有尼德拉。祝自冬谈到,“大型跨国企业是全球农业资源竞争的直接参与者、全球农业产业链的直接掌控者,是国家战略实现的执行者。我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海外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将经营布局扩展到国外。”“收购将加速推进中粮全球化进程。”中粮集团总裁、中粮国际董事长、尼德拉农业董事会主席于旭波表示,“中粮集团旨在成为一家全球布局、全产业链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此次收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买全球,卖全球”促进了全球粮食资源的合理分配。中粮通过收购整合,搭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半球、联结粮食原产地与消费市场的世界粮食走廊,将巴西、阿根廷、黑海的粮食,卖到了欧亚,将澳大利亚的牛排、意大利的咖啡豆和法国的葡萄酒送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餐桌上。全产业链布局打通了中国国内与国际。2015年,尼德拉玉米种子在中国试种,田间效果良好。中粮集团目前正积极地将尼德拉的优质种质资源、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成熟的生物技术应用经验引入到中国市场,改善中国品种结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