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农业生产谁来管?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个问题也开始变得越发现实。让农户像上班一样劳作,将农业产业各环节打通,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农户增收、农业标准化融合在一起。
多地探索智能农业布局
未来的农业生产谁来管?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个问题也开始变得越发现实。近日,南阳市政府与致生联发、中线渠首(南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南阳市智慧农业项目,3.53亿元合同资金全面介入南阳市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意欲解决农业生产链条“零碎”的现状。
“智慧农业”稳步推进 标准模式建立仍待考验
作为南阳市有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核心内容,该项目建设将分为智能冷链系统、种植基地智能大棚、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四个部分展开,计划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最终验收,并正式上线运行。在基础项目建设同时,中线渠首公司还将在北京市建立200家覆盖社区的直营专卖店,将农产品直接配送入户。布局智慧农业的,不是只有南阳。在该智慧农业项目签订前仅半个月,鹤壁市就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信通讯集团联合成立的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院,重资投向农业高科技研发、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智慧农业研究项目上。而洛阳、商水县、西华县、永城市等我省多个市、县,今年同样积极布局和引进智慧农业综合项目,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何各地纷纷看上“智慧农业”这个尚属陌生的概念?基于物联网所产生的多功能特性,是最直接的诱因。唯创咨询分析师魏东明告诉记者,相比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的电商化,智慧农业带来的更多是“基因”上的改变,“简单说,就是将分散的农业板块打通,辅佐以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质量控制预测等,将农业产业工业化”。以南阳市智能农业项目为例,在传统种植销售外,更多布局的是智能冷链、溯源等系统的建设,并利用国内“高分卫星专项”,建立基于遥感大数据的中线渠首农业大数据中心,对南阳市的水文、土壤、作物、灾害等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而鹤壁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院,同样也是在信息化和标准化上做研发,通过全产业链培育,达到农业生产销售智能化生态。“让农户像上班一样劳作,将农业产业各环节打通,这是智慧农业作为物联网尝试的典型作用。”中线渠首公司一位人士表示,目前项目涉及的有机种植、采收、包装等各方面标准已制定完成,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有基地和系统建设,“这就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农户增收、农业标准化融合在一起,也是现代农业的高标准探索”。
建立标准模式还待时间考验
技术、能力不断升级,让智慧走到田头,但客观看,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尚缺乏肥沃土壤。“整体来看,尝试智能化项目的公司或合作社,项目大多小而分散。大规模链条化,还缺乏标准模式。”魏东明称,如将农业智能化看成一个整体,目前各个环节处于单一生存状态,“各做各的项目,想做整体生态,投资、运营都是瓶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