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袁隆平院士亲自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在兴宁新陂镇新金村示范基地测产,实割亩产干谷832.1 公斤,打破了双季早稻产量世界纪录。现场测产专家认为,取得这一成绩,除了良种、良法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作业方式的全程机械化”。据悉,兴宁将以此为契机,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技术,同时大力培育农机装备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兴宁市发展农机装备 培育现代农业
综合机械化水平逾六成
“打破世界纪录”的背后,是兴宁农机的持续发展。截至2015年底,该市农机总动力36.6万千瓦,高出梅州市各县区平均数15.31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0.45%,同样远高于梅州平均水平,排在全省第11位。兴宁全市拖拉机拥有量5681台,联合收割机1298台、插秧机220台、烘干机144台(其中10吨以上容量12台)及其他农业机械一大批,农机总动力占了全梅州的60%以上,农机各项主要指标位于粤东各县区前列。“我市有农机运用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机发展呈快速、强劲之势,是名符其实的农机大县。”兴宁市农机局负责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仅从2010年至2015年为例,兴宁市就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4090万元,是梅州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最多的县(市),补贴各类农机具34944台(套)。2011年,兴宁市在参加全省竞争性项目安排中评为全省15个“广东省农机化示范县”之一; 2014年,兴宁市被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总局授予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笔者还注意到,兴宁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40个产粮大县之一,这与该市是农机大县密切相关。
水稻机耕率机收率均八成
兴宁市农机拥有量如此大,并非摆设。到今年夏收,兴宁市水稻机收率、机耕率均达到八成左右,其中附城地带的水稻机收率更是高达90.8%,机耕率97.9%,机插率36%。更重要的是,该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呈较快发展态势。据兴宁市农机局一位技术人员介绍,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比起之前的全程人工或半人工,优势明显,主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达到精准控制。在此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超级稻测产中,现场专家就强调了“作业方式的全程机械化”这一方面的重要因素。 位于兴城郊区205国道旁的方圆农机市场,是粤东地区最大专业化农机市场,1000多平方米的销售大厅排满了各式各样的农机,一名技术员正在指导农民使用联合收割机。市场后面就是功能齐全的兴宁市农机推广站。据农机市场的丘经理介绍,市场每年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周边县甚至是省外都会有农民来购买收割机和微耕机。她说:“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集约化生产经营加快,农机特别是大型农机的市场前景还比较大。”
农机推广催生种粮大户
最近几年,兴宁市涌现出一批包耕种粮大户。据统计,包耕20亩以上的大户有120户,50亩以上的60多户,100亩以上的有10来户。种粮大户的不断增加,与该市农机推广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往往种粮大户就是农机大户。兴宁市新陂镇400多亩规模的种粮大户李志新就是最典型的农机大户,他牵头创办的种粮专业合作社还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大户。在李志新的农机停放区,一座中型粮食加工车间和千亩育秧量的育秧大棚依次坐落,大部分农机在农田里奔忙,仓库里外摆放着育苗器、播秧机和要“淘汰”的收割机……一部大型拖拉机引人注目,其轮子比成年人还高。李志新初略估算,仅农机投入就达到200多万元,农机补贴政策也帮了忙。李志新告诉笔者,他购置第二台烘干机时,就拿到3万多元补贴。凭借全程机械化及规模化生产,李志新早晚两造亩产粮食2400多斤,按优质品种每斤1.7元的售价算,实现种粮收入160多万元。兴宁市目前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3个,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作业服务组织2个,全市农机大户达到120户,注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这些大户既是包耕种粮大户同时也是农机大户,他们的机械在自用同时服务周边群众,既方便群众也增加自身效益,大大提高了兴宁市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一年‘办田’的收入还有近2万元。”李志新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