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约需要农业企业经营人才150万人,各类技术服务型人才150万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在1800万人以上,可见农业领域人才需求大。近日,在太仓市委农工办、市农委组织的2016届农业委培生就业双选会上,不到两个小时,96名农校毕业的大学生就被87个村(社区)“一抢而空”,当场签约。
农业专业人才市场呈饥渴状态 农校毕业生很抢手
这些农校毕业生为何遭“疯抢”?
太仓市农委副主任徐永明介绍,不同于一般的农校毕业生,这96名大学生是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委培”模式下的首届毕业生,有专业知识、懂操作技能、会经营管理,能够满足太仓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从2013年起,太仓市委农工办、市农委联合农业院校,采用“定向委培”模式,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该做法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十大创新案例,目前已被省农委全省推广。
种田农民大多超过50岁,持证人数仅一成多——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考问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从2012年开始,太仓就筹划“定向委培”新型职业农民。据太仓市委农工办合作经济科科长王丽琴介绍,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地区,太仓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同时,也提前遇到了一些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太仓全市超过96%的农民通过“三置换”离开了田间地头。农村中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在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较严重。等这些人老去以后,谁来种地?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但现有农民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截至2011年底,太仓持证农民3500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4%,离35%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相去甚远。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今后,如何种好地?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了考问太仓现代农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两大难题。“归根结底,是缺人,缺懂现代农业科技的人才。”徐永明介绍,农民职业化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当时,太仓已有合作农场97家,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奠定了基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新问题随之而来:一般的农校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能力欠缺,真到了村里,仍要从头学起;农业这一行业太辛苦,农民身份“没面子”,有多少大学生会真心实意扎根农村?为此,2012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和农校合作,定向委托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学费全免,考取3证是必备条件——
独特课程保证“试验 田”里能长出“好苗子”
首批定向委培的合作农校,太仓市选定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家,并于2013年1月开始招生。
根据招生政策,太仓户籍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均可参加这两所农校的提前自主招生考试。录取后,学生和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签订《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书》,承诺完成学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徐永明说:“一开始,我们打算连续三年、每年招收60人左右,三年共招收200名农业委培生。实际上,第一年的招生情况就超出了预期,两所农校各设一个委培生班,共招收了100人。第二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也加入了合作,三所农校共招收了107名农业委培生,三年的招生计划提前一年就完成了。”对这批在“试验田”里成长的学生,太仓倾注了大量心血。王丽琴介绍,委培生3年学习期间的学费由太仓市级财政专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承担,在校期间先期支付60%学费;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与相关村或合作农场签订用工合同后一次性补助余下40%学费。在课程设置上,实施“一个院校 若干基地”的教学实践模式。学校和领导小组一起,为委培生班制定了独特的教学课程,并选取太仓多个粮食、蔬菜、园艺等各类特色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开展理论知识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年暑假,由领导小组组织委培生进入农场,进行操作实践和村务实践。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