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业产业化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常态下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要摆在重要位置,发挥牵引作用。
资料图
农业产业化进入新常态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赋予广大农户承包经营权,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使广大农户拥有生产自主权,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强了农产品有效供给,拓宽了农民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派生出的二、三产业延伸,将农业产业链由田头连接到餐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充满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安徽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到2015年末,全省农产品加工值达9151.5亿元,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300多万人,农民收入的36.9%来自农业产业化,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922家,企业上市10家,跨入国际市场3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加快了奔小康步伐。
进入新常态,农业产业化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农产品加工值已由连续递增到2013年增长率为25.1%、2014年增幅下降为15.6%,2015年增幅仅为9.1%;随着亏损企业规模扩大,到2015年亏损企业近20%;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逆差,2015年贸易逆差4.02亿美元。
进入新常态、面对新挑战,需坚定信心,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产业化激发创新活力,以适应新常态,打造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版。
农业产业化要适应新常态
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化发挥了巨大的牵引作用,面对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需拓宽视野,改革创新,催生动力,寻求活力,驱动发展,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蕴含生机,充满朝气,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载体功能。
1.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市场同一产品的价格相差悬殊,如大米,高端的一斤10多元,普通的2至3元,低的仅一元多;畜禽产品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价格也差别明显;奶制品由普通鲜奶到添加益生元、乳酸菌等微生物,均是普通鲜奶价格的两倍以上。
2.新消费催生新业态。安徽省燕之坊用五谷杂粮加工生产出的食品,适应了多类市场群体消费业态,催生成全国知名粗粮加工企业;安徽天方茶叶公司经营的茶园以一亩一万元价格租赁给城市居民,企业实现了低投入高收入。
3.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延伸。目前,从产业派生出的服务业正充满活力。如农家乐、休闲农庄、度假村落、观光旅游等不仅提供了农产品消费,而且服务延伸至信息、通讯、交通、文化、卫生等复合型服务,服务水平正逐步提升。把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有形资产,予以共享,不仅扩大了农产品消费,还提供了越来越新颖的服务消费。
4.面向群体共性化消费向多元化、区域化、个性化服务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供给水平与市场需求提升相融合。如茶叶,南方人喜绿茶,北方人喜红茶,高收入人群追求的是名茶、品牌,讲究叶形、色泽,中低收入群体追求香味、口感。
5.满足量的需求向品质、安全提升。新常态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要求有机、环保、绿色,把保证产品质量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保障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6.农产品供给由国内走向国际。安徽省拓展农业国际合作空间大、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农业对外合作互补性强。要支持并助推龙头企业走出去,产品销出去,技术、人才引进来。
7.经营形式多元规模适度。由于企业家的素质、环境条件、发展阶段的差异,企业规模和组织形式多样,有独资、合作、联合体、企业集团,也有引入外企。这支多元化的团队,经营方式多样,经营规模差异,经营业态活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