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切、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陕西农民的耕作习惯是每到夏秋两季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收获后,由于抢时播种,田间地头残留秸秆以焚烧的形式来处理,造成严重的烧毁树木、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据初步统计,全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5116.28千公顷,每年可产生秸秆3000万吨。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约为2000万吨,占秸秆总量的65%。据专家测算,每利用1吨干秸秆可减少废气排放250立方米,如果通过机械化综合利用秸秆,全省每年可减少75亿立方米废气排放。
近年来,陕西省农机部门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及机具,通过秸秆还田、饲草加工、秸秆收贮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省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3000万亩,利用率80%以上。
政府重视,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提升”思路和还关中一片蓝天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批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治污降霾.保卫蓝天”2016年工作方案中,也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保护大气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陕西省农机部门开展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政策,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性能单一且购置成本高、作业费高、农户使用积极性低等问题,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
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田建设、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合作社建设、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以及演示宣传培训,示范田内通过作业补助等形式实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100%,做出榜样,带动周边。
从2013年起,陕西省农机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创新,对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饲草加工机械、秸秆捡拾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实行敞开补贴;西安、汉中等市财政出台政策,拿出专项资金对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进行累加补贴,洋县在省市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进行补贴,大大降低了农民购机压力,进一步激活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购置热情。
去年“三夏”时,西安市已经连续7年实现夏季秸秆禁烧“零火点”。为了继续保持这一纪录,努力实现8年“零火点”,5月24日,西安市政府召开“三夏”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动员会,专门就“三夏”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秸秆禁烧工作做了动员。据了解,西安、咸阳两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把秸秆利用与禁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县、乡、村、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树立“不敢烧”、“不愿烧”和“舍不得烧”的意识。采取行政推动、法律约束、技术疏导的办法,与目标考核、经济处罚、公开批评和行政处罚挂钩。咸阳市去年也基本完成了“零焚烧”目标,其中,南八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243.5万亩,占到夏收总面积的96.8%。
多措并举,在利用途径上下功夫
有句话说得好: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的秸秆,实现“变废为宝”,技术和机械是关键。
陕西省农机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大胆探索,攻关引进,扩大示范,面上推广,针对不同利用方式,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新技术。一是研发引进的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防缠绕播种机等成功解决了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作业中通过性差和壅堵的问题。二是积极推广联合收割机配带秸秆切碎装置,解决了小麦收割后秸秆均匀铺撒问题。三是积极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引进小麦联合收获机加装秸秆打捆装置,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进行小麦秸秆田间利用和打捆收集利用。
省农机局发布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在关中,以建立示范田、完善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主推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技术、玉米收获技术、秸秆还田和饲草加工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秸秆食用菌新技术和秸秆田间处理技术,推广小麦机收+麦秆捡拾或还田+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在陕南,示范推广了小麦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旋耕整地技术、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油菜秸秆还田后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油菜、小麦机收+秸秆还田+整地+机插秧技术模式;在陕北,主要开展秸秆收贮+机械揉搓加工的饲草化利用模式,还引进了玉米茎穗兼收联合收获机,为解决陕北玉米收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渭南市结合“三夏”天气特点适时采用:小麦搂捎机收+麦秆割倒+机械搂草+麦秸捡拾打捆+运贮的合作社企业化运作模式,既满足了农民的农艺要求,又使小麦秸秆得到了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了解每吨小麦秸秆毛收入500元,纯收入100—200元不等。汉中市勉县等地的稻草编织产业化运作模式非常成功,采用水稻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捡拾收贮+稻草编织,做成草帘、草支垫等。安康市汉阴县和咸阳市秦都区等地,把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经过机械化粉碎后,做成食用菌基料,种植杏鲍菇和蘑菇,形成特色产业,拉长了秸秆利用的产业链。杨凌示范区引进合资企业开展农作物秸秆板材加工,把秸秆的身价又提高了一大截。
市场运作,在综合效益上下功夫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按照“农户为载体,公司作纽带,政府来引导,市场搞运作”的工作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9年至今“三夏”期间全省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秸秆利用和禁烧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4万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投入“三夏”“三秋”生产,既可季节性吸收大量劳动力,又可为种粮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60多万农民收种季节直接从事1700万亩机械作业,回收1000万吨饲草,为农民增加收入10亿元以上;二是培肥了土壤肥力。玉米硬茬播种、旋耕施肥播种、秸秆还田1700万亩,使1000多万吨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施入N、P、K肥料110万吨,有效地减少化肥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美丽田园建设;三是减少了废气排放。将全省3000万亩的小麦、玉米秸秆科学合理利用,每年减少约30亿立方米废气排放,促进了全省农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四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通过机械加工,每年可生产1000万吨饲草,可满足100万头牛饲草用量,节约粮食110万吨,提高畜牧产业效益,推进畜牧产业良性发展;五是节约了生物质资源。小麦水稻油菜等一部分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板材、秸秆发电,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大力宣传推广各地成功模式,并结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省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秸秆机械还田和秸秆深加工利用示范,选择推广适应的机械化技术,重点是建立示范田,带动技术推广;建设秸秆利用合作社,促进秸秆可持续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引进新技术新机械,探索新的利用途径,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组织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用技术等,扩大利用规模,减少废弃浪费和焚烧污染,为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