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玉米陌生的大豆。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16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演讲时有一段话耐人寻味:“调研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民说,你不让我种玉米让我种什么?我说你之前那地种什么的?他说想不起来了,因为种玉米已经有十几年了。”老百姓对玉米很熟悉,却对大豆很陌生,大豆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了。
边缘化的大豆国门大开的囧。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2495.4亿斤,其中大豆1634亿斤,占65%;国内大豆产量234亿斤,仅占进口大豆的1/7。1995年我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1996年急转直下变为净进口国,此后进口量便一路猛增,形成产业底线失守、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一边是玉米库存高企,一边是大豆供不应求,品种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Duang!《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了。根据规划,5年内大豆种植面积比现在增加四成,达到1.4亿亩。
从近期看,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0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600多万亩。
从中长期看,大豆种植面积增量有望超过4000万亩,产业前景看好。原因有三:第一,大豆供需缺口巨大。据测算,按照目前单产水平,进口的大豆如果全部由国内来生产,播种面积需要增加6亿亩。第二,国家高度重视。种植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出台只是第一步,相信后面还会有新的规划接续出台,还会有更多扶持政策来配套。第三,比较效益有望提高。在去年玉米价格下调之前,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元,如果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的话,玉米价格下降0.2元以后,玉米对大豆就不再有比较优势了。目前,国内玉米价格虽经去年调整,仍高出国际市场0.2元多。随着玉米价格进一步下调,种植大豆或将比玉米更有利可图。
收复大豆产业“失地”,机械化必须给力。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农民种植意愿,关系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我们要抓住实施《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这个契机,用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个抓手,打好机械研发、装备,使用这套“组合拳”,努力提升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大豆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提供强劲支撑。
加紧开展大豆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定位了包括大豆在内的九大作物,确定了大豆机收等推进重点,提出了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政策措施。我们要积极贯彻农业部部署,针对不同地区的大豆用途、经济条件、生产规模、地形地貌等因素,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围绕突破大豆机收、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开展大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集成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的农艺措施、智能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推动大豆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北部地区、安徽等黄淮海南部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其中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占全国半壁江山、安徽加内蒙古占近四分之一。这些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大豆生产有较好基础,2014年全国大豆收获机保有量2.03万台,其中黑龙江1.58万台,占78%。大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应向这些地区重点倾斜,这些地区也要勇挑重担,把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摆上更加重要的议程,抓紧抓实抓好,为全国大豆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提升大豆机械产品质量。目前大豆播种普遍采用花生、玉米、大豆等大粒种子通用播种机,机型杂乱,多由小型农机企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播种质量难保证。特别是黄淮海南部地区一般为麦豆轮作,麦后秸秆量大,容易造成播种机具入土部件挂草、壅堵和架种、晾种等问题。专用大豆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小,大豆收获主要采用稻麦联合收割机,通过改变滚筒转速以及滚筒和凹板的间隙来完成收获作业。由于大豆结荚低,收获时容易产生漏割、炸荚、抛枝、掉枝及大豆“泥花脸”等情况,损失率、含杂率高,稳定性、可靠性差。近几年,中国农机院围绕两熟制麦茬大豆精密播种机的研制,进行了大豆气吸精密排种部件、圆盘开沟器的投种装置、自走底盘差速装置、轮边减速装置等部件的研究,研制出麦茬大豆精密播种机样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山东、河南部分农机生产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大豆播种机。今后,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尽快完善设计方案,进行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大豆收获机研发要借鉴美国、巴西等国联合收获模式,引进消化吸收挠性割台、柔性扶禾、多级脱粒技术,降低损失率,提高机械质量性能和作业效率。同时,根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东北地区扩大优质食用大豆面积,稳定油用大豆面积。黄淮海地区以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为重点,适当恢复面积。实现国产大豆与国外高油大豆的错位竞争,满足国民对健康植物蛋白的消费需求。”扩大种植的大豆主要是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把这些大豆中的优质蛋白等营养成分加工提炼出来,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机械。因此,除了播种、收获机械,大豆加工机械的研发也要加强。要实施项目带动,把大豆机械研发纳入国家“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和地方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项目范围,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大豆机械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加大对购置大豆机械的补贴力度。查阅近几年来各省、自治区农机化工作总结发现,无一提及大豆生产机械化。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也均没有把大豆机械列入补贴重点。大豆机械市场冷清,与水稻、小麦、玉米机械炙手可热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近5年全国大豆收获机保有量一直在2万台左右徘徊。这说明,我们对大豆生产机械化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如果说以前是因为大豆种植面积小,那么现在农业部作出了大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部署要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就要对农机购置补贴及时作出适调微调,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大的财政扶持政策,发挥其导向作用,把技术成熟、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大豆机械纳入补贴重点范围,在大豆主产区,对大豆播种机、联合收获机敞开补贴,激发和调动农民购买使用大豆机械的积极性。
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机合作社培育。大豆播种、收获作业质量低,出现重播漏播、掉枝炸荚等问题,有机械质量性能不高的原因,也有机手采取措施不当、操作不熟练的原因。如收获作业时,如何调整割茬高度才能既避免割台前集堆、减少大豆“泥花脸”又避免留“马耳茬”、切割底荚,如何设置拨禾轮转速、喂入量大小才能减少抛枝、掉枝、炸荚损失,如何选择收获时机才能避免炸荚掉粒和降低破碎率,这些都必须通过加强培训向农机操作手讲解清楚,让农民不仅“买得起”大豆机械,还要“用得好”。
同时,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靠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托管、入股,培育农机合作社等大豆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农机合作社成为生产和服务双主体,推进大豆生产耕、播、管、收、加工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实现大豆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