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农机培训质量
近年来,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辽宁省围绕农机化政策落实、技术推广、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和服务质量提高,在农机化教育工作方面,采取“政企联动”方式,协调推进“校企联姻”、“社企共建”和“校企联训”,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强化教育培训质量,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辽宁省共举办农机培训班196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7.6万人次。其中:管理人员0.8万人次,技术人员2.1万人次,操作人员13.2万人次(含新购机农民3.2万人次)。为辽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输送了一批现代化专业人才,为农机化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辽宁省把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活动作为一项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省农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各市县农机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年初制定农机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思路、培训目标、任务分工,确保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把农机教育培训列为考核各市县农机化工作重点内容。市县区推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农机相关机构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农机管理、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和农机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督导检查机制,在主要季节、重要时段,有效促进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政企联动,搭建合作平台。一是协调推进“校企联姻”。以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为重点,引导大专院校与知名农机产销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利用暑假社会实践平台,对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机合作社发展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成果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学校输送优秀大学生,走进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担任技术或管理骨干。近三年,有10家知名农机企业和25个农机合作社,成为沈阳农大教育实训基地,50多名大学生担任理事长助理,3名本科生在自己的家乡创建农机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48人就业于凯斯、纽荷兰、雷沃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二是协调推进“社企共建”。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与辽宁现代农机、福田雷沃、常林、久保田、吉峰农机、沃得等知名农机企业联手,加强新增机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的培训力度。三是协调推进“校企联训”。2012年,省财政安排500万资金,成立了辽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随后,依托沈阳农大、辽宁农职院以及部分科研单位、农机合作社和市县农机校等20多个单位组成的农机职业教育集团也应运而生。
强化培训实效,突出工作重点。一是围绕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搞培训。为高效规范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举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训班、“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培训班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绩效考核培训班;对新购机农民全部进行培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二是围绕重大技术推广搞培训。围绕水稻机插、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和保护性耕作等重大技术推广开展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在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要求。三是围绕农机示范项目建设搞培训。结合农业技术试验(农机)项目、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等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30次,培训农机人员2250人次。四是围绕提高农机操作技能搞培训。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与国内外知名农机产销企业进行“社企对接”,组织一批多功能、高科技含量的新机具进行演示,丰富农机教育培训的科技内容。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相结合,培训农机维修技能人员1571人。在去年“中联重工杯”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辽宁省3名农机选手获得了二等奖。五是围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搞培训。针对各地人员调整和行政审批权下放,部分地区农机监理岗位出现空缺问题,先后举办4期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培训班,培训农机监理人员300余人。
强化培训队伍,注重制度创设。一是提升队伍素质。分层培训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监理等农机教育培训队伍,全面提高履职能力。二是优化技能人才。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教育培训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准。三是完善培训制度。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确保参训学员的理论学习质量,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
江苏
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分别在3400万亩、3300万亩、650万亩,粮食总产位居全国第五位。近年来,在农业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省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以稻、麦、玉米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耕、种、收、植保等主要环节作业水平均超过了70%。
强化行政推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和工作考核,为农机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机化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达到56亿元,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达到23.2亿元,引导农民投资发展农机化达210多亿元。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4500万千瓦,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超过6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超过14万台,插秧机总保有量近14万台,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超过1万台。
强化技术推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难易程度,江苏确立了“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协同推进、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整体安排、重点环节和全程全面有序示范”的发展思路。江苏省自1999年开始了新一轮的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推广工作,2015年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2458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0%以上。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2015年夏秋两季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超过4000万亩,还田率超过50%。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作物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补助,2015年统防统治比例达45%以上。
强化服务保障。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序推进,江苏积极培育以农机专业户为基础,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资金、项目、信贷、用地、维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联耕联种、全托管等一条龙服务,推动农机服务由过去的单一服务向耕种收植保烘干全程机械化服务转变。2015年,全省经过工商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408个,耕、种、收、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超过3000万亩,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面积占整个农机作业总面积的50%以上。
强化典型引路。为了探索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路径,以组织实施农业部水稻、玉米、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从2012年起,江苏省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为主要内容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项目,涵盖了全省50%以上的重点农业生产县(市、区),将资金、项目、人才培训等要素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推动这些地区加快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为贯彻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将江苏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要求,“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以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为着力点,坚持“政府主导、技术引领、装备支撑、服务保障、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确保到2020年三大作物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整省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安徽
主动作为 农机深松整地任务圆满完成
2015年,安徽省认真贯彻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部司部署,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创新工作举措,整合项目资源,全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克服任务重、监管难、责任风险大等困难,全年共完成农机深松作业785万亩,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750万亩作业任务。农机深松作业质量高、效果好,农民群众欢迎,各级政府肯定,审计监督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省政府、省农委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省政府《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土壤深耕深松,提升耕地质量。省农委明确要求在现代农业、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等重大项目中,加大深松整地实施力度。安徽省农机局局先后召开3次会议动员部署,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均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农机部门主抓、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参与配合的项目领导组织,精心谋划,全力以赴组织实施,确保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安徽省农机局组织人员先后深入20多个适宜深松的市县开展调研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定在29个县区和部分农垦农场开展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从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1.505亿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用于深松作业补助430万亩,补助上限为35元/亩。各试点地区也科学制定了具体而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以政府名义下发,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做好“四个对接、四个落实”。一是与乡镇村对接,落实深松整地作业地点。发挥好乡镇政府和村两委的作用,以村民小组为最小单位,合理规划和布局。二是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接,落实服务主体与作业机具,发挥其“规模大、能力强、信用好”等有利条件,使作业任务和合作社以及机手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统一。三是与有关企业对接,落实各项服务。对接参与深松作业机具的生产销售企业,备好相应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人员的配置。四是与农业系统对接,落实深松作业面积。按照安徽省绿色增产攻关模式示范行动的要求,努力扩大作业面积,并及时掌握农业系统示范片深松作业地点,避免重复安排。
在勤政廉政和纠正“四风”的工作新常态下,把全年作业任务完成好,把政策补助资金落实好,全省上下都面临着任务多、监管难、责任重、风险大的难题。为此,全省形成共识,全面应用“互联网+”农机深松作业远程信息化监测系统,通过在作业机组加装卫星定位、传感等信息监测装置,以信息化手段对深松整地作业进行全面监督。这是农机作业公益性项目由人工抽查到智能化全面监管的一次重大创新,手段更加方便快捷,结果更为科学可靠,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和数量,也降低了廉政风险,为政策资金的安全落实提供了保障。
为做好此项工作,安徽农机局结合深松整地有关会议的召开,现场演示介绍深松作业远程信息化检测系统,并就统一安装信息化监测装置作出部署,明确各级责任,重申工作纪律,强调规范要求。做好与信息监测设备生产企业对接,确定数量、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维护等工作,保证监测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安装到位。严把公示关,坚持村级公示和乡镇集中公示相结合,做到阳光操作、公平享受、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工作人员实地抽查深松整地作业质量时,对安徽省信息化监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年共有608家农机合作社加入系统平台,近3500台拖拉机深松机组安装了远程信息化监控终端设备,80%以上的补助作业面积都通过监控系统来监测。
湖南
以“千社工程”引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受各种因素影响,前些年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实践中湖南省农机局认识到,依靠农机合作社率先规模化应用、通过社会化服务带动大范围推广,是加快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现实路径。2014年,省农委、省农机局积极争取省政府作出决定:由财政出资3亿元,两年内扶持建设1000家规模适当、机械精良、管理规范的水稻生产现代农机合作社。两年来,实施“千社工程”对我省水稻全程机械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保障扶持建设的合作社有规模效益、有持续发展后劲,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现代农机合作社适宜的经营规模、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投入规模等条件。在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中,规定申报建设项目的农机合作社需按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新购农机装备100万元以上;经营土地规模在500亩以上,其中集中连片经营300亩以上;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800平米以上农机停放场地;已有机库棚和配套设施、拥有维修资格证书、种植双季稻、土地租赁期在5年以上者优先。满足条件的合作社在享受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可获省财政、市县财政奖补各15万元。
与此同时,湖南省农机局主动整合各类农机项目资金,对合作社建设实行倾斜性安排。两年时间,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迸发式增长,2014年达到1577家,较2013年增加722家;2015年再增907家。上述新增农机合作社中,45.8%由外出打工者注资领办,共注资11.2亿元;32.1%由工商经营者投资兴办,共注资10.4亿元;25%由大学毕业生领衔创建,共注资4.27亿元;理事长平均年龄不到37岁,学历最高为留学博士。
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千社工程”明确要求所扶对象必须装备水稻机械耕整、机械栽插、机械收割、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的全套农机装备,六个环节缺一不可。为了指导合作社科学选配农机,省农机局组织专家研究发布了全程机械化机具配置推荐表供合作社参考。通过明确入选条件、严格审批把关和及时有效指导服务,引领农机合作社主动调整方向,迅速从单纯注重机耕、机收,转为着力促进机插、机烘干、机植保等关键环节配套。据统计,2014-2015年全省新推广的高速插秧机中90%以上是由合作社购买。其他先进适用农机的推广,都是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平台进行的。两年来,全省农机合作社新添植保飞机近200架,谷物烘干机3000多台,建成区域水稻烘干中心400多个,在病虫害防控、粮食减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财政扶持建设的100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全部实现盈利,社员人均收入比一般农机合作社高30%以上。有972家对外开展了水稻代耕、代育、代插、代植保、代收割、代烘干“六代服务”,作业面积达493万亩。全省水田耕整地和水稻收割、运输作业量的65%以上,机械插秧、机械植保和机械烘干作业量的90%以上,是由农机合作社完成的。一批实力较强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已经向生产、服务、加工、销售综合经营迈进,有272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
机插秧是湖南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突出短板,合作社经营规模上来后,迫切需要发展机插秧等先进种植技术。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合作社打造成突破全省农机化关键技术的主要依托。一是组织12个农机合作社参与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探索试验,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机械作业的“为机育秧”技术。二是在全省分四个片区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为机育秧”技术培训。三是在合作社进行水稻机插与人工手插、抛秧产量对比,请统计局进行实地测产。测产结果表明,机插秧较手插秧和抛秧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湖南省今年机插水稻1485万亩,机插率达24%,较2013年增长8个百分点,农机合作社是推广主力。
由于全程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多季作物接茬时间大大缩短,湖南省复合种植、单季稻区的“稻-油”模式和双季稻区的“稻-稻-油”模式,在农机合作社中得到大面积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省农机合作社共复垦土地50万亩,恢复双季稻100万亩,改单纯一季稻为“稻-油”模式150万亩,带头应用油菜高密度机械化直播技术400万亩。
湖南省政府对“千社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同意持续实施“千社工程”,拟再用5年时间扶持建设500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湖南省将抢抓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让现代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中释放出更大能量。
重庆
理清思路 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
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和大库区于一体,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山地、中(深)丘地貌占90%以上,浅丘、平坝不足10%。可耕地面积3300万亩,中低产田占70%,15度以上耕地超过50%,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农耕地貌,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条件差,在“四化”同步建设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农机化保障和助推作用一直是短板。近年来,该市立足市情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在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回顾重庆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十年,迈过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始阶段,正阔步前进在“耕种收、种养加”的新征程上,但令人倍感迷茫的是:小机器正饱和、小地块难施展、小单元难见效如大山般横亘在农机部门面前。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来回答“土地生产能力、装备保障能力、主体执行能力如何建设?农机化(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主力军和主装备在何处?如何在好的土地上用好的手段干出好的效果?”等一系列关乎当前和长远的根本问题,从而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技术路径和体制机制方面形成一批理论探索成果、技术标准成果和窗口展示成果,努力实现集中优势兵力、集成优势技术、集合优势力量,实现机械化助推之下的农业生产产能倍增、效率倍增的美好愿景。
基于前述认识和思考,重庆市的发展思路是:根据不同的自然禀赋条件,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保障产业发展对机械化的需求,坚持“三并两互”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针,也就是全面全程深化与分类分段突破并举,农机与农艺融合并行,改善机械性能与建设农田基本条件并重,装备大中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推动技术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互动。
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一是在用好用活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上下功夫,做到应补尽补有效补,保障大中马力、高性能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机型供给,适当减少体量小、价值低、易擦边的机型品目和分档。二是实施好“丘陵山区农机创新型生产奖补项目”、“农机合作社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项目”等市级农机化促进政策,体现公开竞争择优。
培育全能型服务新主体。多措并举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对农机合作社库棚建设、金融信贷、人才培养、作业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企社共建”、“银社共建”,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千社一条龙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收“一条龙”的全能型作业服务。到2020年,在全市建设100个市级农机合作示范社,使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1000个,实现每个区县有2-3个市级示范社,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合作社的全覆盖。
开展横向联合,形成整体合力。联合粮油、畜牧、水产等行业和产业,积极协调市财政等部门支持,凝聚各类力量,五指成拳,共同推进农机化工作。当前,全市特色经济作物“七大百亿”级产业链建设、现代牧草种植项目都实现了机械化的深度融合。2016年,市级农机专项资金新增2000万元,总额达到7000万元。
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坚持在不断推动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机型装备结构,从过去普遍武装轻(简)户用型机具的发展思路,逐步走向以装备户用型机具为新常态,以装备大中动力、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为骨干支撑的新转变。重点促进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大型烘干设备等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淘汰更新。2015年,重庆市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等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农业机械得到长足发展,90马力以上拖拉机新增34台,1304和1404等大马力拖拉机实现了“零”的突破。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作业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冬闲季节,做到利用机械整土地,整好土地利机械。
探索新的农机化生产技术模式。重庆将着力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探索实施一批不同于传统的农机农艺生产作业模式。近两年,重庆农机部门组织编写了《重庆市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重庆市稻-油连作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规程》、《重庆市稻-薯免耕连作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重庆市机械化深松技术模式》、《沼渣沼液机械化集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等技术规范,并在实践中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山东
加快推动农机化向“两全两高”迈进
科技创新是引领驱动农机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山东省坚持把强化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由易到难、由急到缓,分步攻克难点、突破瓶颈,扎实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推动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迈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省小麦、玉米机械化程度均达到90%以上。经济作物棉花机收取得突破性进展,采棉机达到10台,机采棉超过3万亩;花生已基本实现机播,机收率达到80%以上,其中联合收获35万亩;葱姜蒜、中药材等机械收获和林果机械植保、茶叶机械采收得到有效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高质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也已开始应用。全省农机化发展整体转型升级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针对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特别是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不足的问题,山东省农机局努力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建立健全农机化技术创新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创设了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政策。根据山东省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实际,山东省农机局会同省财政厅从去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2015年安排了6000万元。二是创设了农机化技术集成创新政策。争取省财政每年安排1950万元用于农机化技术的集成试验创新补助,并将此项工作任务纳入高产创建等财政支农的重点支持范畴。三是创设了农机化技术应用创新政策。一般常用主推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需要农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应用才能有效实现。为此,省农机局将农机手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同时争取省财政每年安排440万元,强化了培训农民、提升素质,促进创新应用的政策扶持。
根据山东省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实际,省农机局与省财政厅通过联合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把解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和大宗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急需和空白机械装备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组织进行研发攻关。2015年全省共立项安排了59个项目,重点立项研发了15种不同类型的系列化粮食烘干机械,补助研发了大型棉花采摘机、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棉花标准化播种机、花生气力式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并对高端动力换挡拖拉机、自动飞控无人植保飞机等高端智能机械装备研发创新进行了大力扶持。
山东省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在省市县层层建立了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条件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其中省里先后建立300余处基地。依托示范基地,组织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积极探索融合运用农机农艺技术,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和改进升级,总结各类作物、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同时,充分利用关键农时季节,采取召开现场会、演示会、举办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等有效形式,强化对农机化先进技术与机具的宣传、示范和推广。省里先后召开了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玉米籽粒收获和棉花、花生、葱姜蒜、茶叶与中药材采收等机械化现场会。
围绕解决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山东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聚系统内外力量,不断创新完善技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联合建立工作组织。协调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农机院等单位成立了棉花全程机械化联合推进办公室,组织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技推广站和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了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协作组。二是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省农机局邀请有关院士、知名专家和基层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论证,组织引导农机农艺产学研推用多方参与实施。三是联合发布主推技术。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每年都组织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技推广站联合确定和发布农机化主推技术,初步构建起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青岛
强化监管 保障发展
如何依法依规监管是农机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青岛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在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廉洁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3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全面监管。2014年以来,青岛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的要求,取消了事前购机补贴指标的审批,将“先申请后购机”改为“先购机后补贴”,确保了农民的购机自主权,农机部门的廉政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有利于产销企业开展良性的市场竞争。
实行“先购后补”的办法后,青岛对补贴机具实行带机核实、逐台审核,不留空白,做到了“见人、见机、见票”,实现了购机补贴工作监管全覆盖的目标。
为了做好机具核实工作,青岛要求各区、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到“四有一优”:有专项工作经费,有申报办公场所,有高拍仪和身份证读卡器等监管设备,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服务流程,让购机农民大多数跑一趟、最多跑两趟就能办完手续。
深松整地准确监管。从2015年开始,以市级作业补助为主,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600多万亩耕地的深松整地任务。为做好这项工作,去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补贴大马力拖拉机和深松机;3200万元用于作业补贴;12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在监管方面,青岛对作业面积、深度等指标进行核实:多数区市安排了专项质检费,选拔组建了质检员队伍,配备了GPS面积测量仪、测量尺等检测仪器;有的区市采用新型智能化深松监测仪,实行“互联网+”在线实时监测;还有个别区市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监管。去年底,青岛市农机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3种监管方式进行了评估,发现在精准、效率和成本等方面,“互联网+”监管方式更有优势,今年将在全市推广,实现监管由传统的人工为主向新型智能化的转变。
农机安全生产强力监管。青岛市有20多万台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30多万农机手,还有300多个农机维修企业,分散流动性强,作业工作条件较差,安全监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加强基层农机监管体系建设: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了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建设任务。安排300多万元,主要用于农机监理大厅和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共配备监理车、移动式检测线、无纸化考试和事故处理等设备120多台(套),使县级农机监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从2013年开始,结合乡镇撤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服务窗口前置”,计划用5年时间,安排600万元,建设100个镇村农机监管机构:截至2015年底,通过派驻方式,建立了农机监理中队20个,履行区域监管职责;新建乡镇和农村社区农机监管机构40个,并在全市村级聘请协管员3800多人。目前,青岛市初步构建起职责明确、上下衔接、运转有效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对农机实行免费管理,每年减轻农机手负担2000多万元,提高了农机手接受监管的自觉性。
2015年8月,召开了全市农机系统涉农资金廉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守住不违规的底线、不碰违纪红线、远离违法高压线”的总体要求和“程序规范、民主决策、责任清楚、绩效考核、风险防控”的5项措施,力求从源头上、程序上、机制上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防控廉政风险。在农机化项目管理上,出台了《投资指南》,从立项、实施、验收、绩效考核等主要环节上全程把关,把项目监管责任落到了实处。在内部财务管理上,青岛农机局作为青岛市试点单位,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风控设计、流程再造,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规范了经费收支、专项资金等34项财务活动操作程序。另外,把财务管理的监管延伸到农机合作社,举办了两期理事长和财务人员培训班,使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新的提高。
甘肃
创新机制抓监管 注重实效促安全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各级农机部门在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实现了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低于省安委会控制指标,为全省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全省各级农机部门按照把住红线、严守底线的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一是落实责任。在年初召开的农机化和农机监理工作会上,省农机局及农机监理总站与14个市州分别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各市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全省市、县、乡党委政府将农机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农机安全责任延伸到村、农机户及农机作业组织,与农机手及作业组织签订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90%以上。二是加强督查。省农牧厅、省农机局每年安排1-2次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省农机监理部门坚持季度、半年和全年工作督查。在督查中,坚持现场反馈督查情况,提出整改要求。三是严格考核。对重点工作和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对成绩优异的表彰奖励。
甘肃省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一是白银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六减免”农机免费安全监督管理政策。兰州市推行农机燃油补贴政策,定西、庆阳、酒泉、嘉峪关等6个市已全面实施了免费管理和燃油补贴政策。实践证明,两项举措有力推进了拖拉机“三率”提升,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白银、兰州两市的“三率”提高到95%以上。二是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考试发证权由市级下放至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实施,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三是享受补贴政策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必须登记上牌、驾驶人必须取得驾驶证。四是按照《甘肃省安全生产约谈制度》,省农机局对发生死亡事故、瞒报、漏报和不及时上报的市州农机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工作责任。
除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外,甘肃省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超过120万台,安全隐患突出。为了遏制微耕机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机事故多发易发态势,甘肃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公布《甘肃省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其他农业机械目录(第一批)》,将微耕机、卷帘机、田园管理机和揉丝机纳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范围。二是在部省两级微耕机质量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严禁对安全防护装置缺失、铭牌不符合标准、警示标识不全的微耕机办理补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微耕机推广鉴定证后监督工作,注销了11家企业的21个型号产品推广鉴定证书。省质监、工商、农牧联合开展微耕机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净化了农机市场。三是甘肃省农机局制定了《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安全检验项目、标准和管理文书》,在乡镇设立了安管站、村级设立了安管室,将微耕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延伸到村。目前,全省登记备案实施安全检验的微耕机、卷帘机达33万台,占总量的83%。微耕机事故由2012年的16起下降到2015年的7起。四是在全省组织开展了非法拼装改装拖拉机挂车的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甘肃始终把加强法规建设和“平安农机”创建,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根据建立权责清单工作要求,将省级农机部门实施的13项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权下放至县级。二是协调将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两部安全监理政府规章修订列为省人大和省政府2016年立法计划。三是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不断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全省共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30个,省级“平安农机县”58个。
江西
处理好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中的“不等式”
2015年,江西省围绕处理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着重在缩范围、降定额、强监管、促敞开上下功夫,抓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了较好成绩。
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确定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需要统筹考虑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自2013年以来,江西省逐步缩小补贴范围,2015年将补贴范围由上年的86个品目压缩到46个品目。鉴于曾有过的教训,从2013年开始江西省不再自选品目,将一些低端的、过剩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剔除出补贴范围。补贴范围聚焦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水稻机插秧和烘干机械化,油菜直播和收获机械化。江西省成立了农业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委员会”,补贴品目要经过2/3以上的到会委员通过,才能列入补贴范围。
降低额度≠减少农民得到的实惠。对市场已饱和、市场价格已下降,特别是对补贴额可能倒挂的产品,降低补贴额度不等于减少农民得到的实惠,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减少补贴政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2015年,江西省对16个品目45个档次补贴额进行了下调。额度调整以补贴系统为基础,周边省份为参考。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对某档次补贴额还是没有把握的,就启动市场调查。
敞开补贴≠无限补贴。敞开补贴不仅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还可以减少操作程序,减少寻租行为。但是敞开补贴不等于无限补贴,而是在补贴条件符合、资金足够的前提下满足所有购机者需求。2015年,江西省对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机械、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实行了敞开补贴,但具体到某个县还是可能存在资金不能完全满足购机者需求的情况。为此,在全省推行“先购机后申请、先申请先补贴、后申请后补贴、不申请不补贴、资金补完为止”的方式,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来确定补贴对象和享受的补贴额(购机者申请时,某一档次机具调整了补贴额,那只能按调整的补贴额办理补贴)。当资金补完时,系统自动关闭,农机部门将不能再受理申请。
合规审核≠不监管或弱化监管。农机部门对购机者提交材料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是为了进一步厘清各方责任,降低农机部门职务风险。但是合规性审核不等于日常不监管或弱化监管。2015年,江西省做好合规性审核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抓源头,多沟通,严监控。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主体在基层,关键也在基层。与基层的同志随时交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江西省农机局能够抓早抓小,及时处理。江西省建立了农机补贴工作和产销企业QQ群,对一些有违规苗头,但还没有违规事实的,江西省通过QQ群发出警示,降低风险。2015年,共发布预警、重要警示等消息12次,不仅让农机部门办理补贴时引起重视,而且让有违规想法的产销企业及时打消念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