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11个月,包括大豆在内的中国粮食进口已达到1.18亿吨,同比增长达27%。“估计全年进口的粮食会达到1.2亿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必须让国内粮食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顶住进口粮的低价冲击。这样,国内的粮食市场、粮食生产才能进一步活跃下去。
陈锡文是在1月10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当前,国内外粮食的高价差导致粮食进口急增,严重冲击国内市场;进口替代又与国内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相叠加,造成国内粮食库存积压加剧。这已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最突出矛盾。陈锡文表示,中国粮食产量的现有供给中,约有1000亿斤的粮食是“无效供给”。
他表示,“今年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
陈锡文透露,这一轮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
第一个是必须挡住进口,“并不是说我们拒绝进口,关税配额内的该进还得进。但是关税配额外的,要想办法挡住”。他解释,最近粮食问题集中在玉米。玉米有关税配额,去年720万吨的关税配额并没有用完;但是玉米的替代品,如大麦、高粱、玉米酒糟等进口粮对国内市场仍造成很大冲击。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1-11月,中国进口玉米约460万吨;然而,没有关税保护的大麦,进口则高达1027.6万吨,高粱进口达984.4万吨。
陈锡文表示,要把玉米替代品挡住,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让国产粮食从价格上就有竞争力,应该让价格大体能顶住国际市场的冲击。
第二个目标,则是粮食的新库存不能再增加。“这不光是产量的问题,重要的是形成新机制。不增加国有库存,就得放活市场,形成多元化主体、多渠道的流通,让市场主体都能够愿意采购粮食,库存压力才会减下来。”故此,第三个目标是搞活市场。
第四个目标则是在改革过程中,“不能让农民太吃亏”。否则,农民吃亏大了没有积极性,这个生产就无法继续。陈锡文强调,无论如何不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现在看粮食多了一点,说句实在话,要减下去快”。
去年全年,国内外粮食价差仍然巨大。2015年 9月,国务院首次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便引起农民和市场的激烈反应。但即便降价之后,陈锡文表示,“1块钱一斤的玉米,比国际市场价格还高得多。最近进口到岸的配额内完税玉米,进口价格一般情况下一吨不超过1600人民币;我们从农民手里收到每吨2000块钱的话,这就没有竞争力。”
目前,一些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甚至还低于中国农民的种植成本。在此背景下,如何挡住进口粮,如何在国产粮价出现大幅回落后给予农民合理补偿,便成为一大难题。陈锡文也表示,作为今年农村改革“重头戏”的供给侧改革,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不过,尽管国内外的粮食价差不断扩大,陈锡文并不认同一些意见笼统地宣称“中国农业已丧失竞争力”。一方面,陈锡文虽认可就一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特别是粮棉油而言,传统农业国家没有办法跟新大陆国家比竞争力。
但他同时表示,眼下国内外粮食的高价差,是政府托市收购国产粮、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国际航运价格下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并且,农产品还有国际贸易规则保护,即使是WTO成员,也多允许相关国家保护自己的敏感产业,保护自己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
中国加入WTO时,对稻谷、玉米、小麦三大主粮的配额外进口承诺了65%的关税。“配额外进口价格,中国价格并不比它高。”陈锡文表示,“并不是说现在已经到了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国的粮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所以自己不用种那么多,也种不下去了”。
不过,按照不少政策研究者的分析,中国入世时并没有争取到对农业的高保护。如果现状不做改变,进口粮食全面突破65%的关税保护线,距离或已不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农机购官方微信(nongjigou)。